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當“言論自由”成為歐洲社會引以為傲的價值標簽,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卻讓這一標簽蒙上陰影。
以維護民主穩定為名將網絡言論納入強監控范圍,借助歐盟立法推動區域內信息管控擴散,這究竟是應對虛假信息的必要舉措,還是權力擴張下的“自保術”?
![]()
對于在歐求學、工作的中國公民而言,這種無差別式的信息審查又是否會帶來隱性風險?
2025年11月,俄羅斯新聞社援引國際法專家蒂德馬什在《旁觀者》雜志的撰文,對馬克龍政府的信息政策提出嚴厲批評。
蒂德馬什指出,馬克龍的相關舉措本質上是向言論自由宣戰,其構想中的歐洲言論自由已不再是不受干預的權利,而是淪為可監控、可隨意壓制的受限自由。
![]()
這一批評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直指法國近年來持續收緊的信息管控政策,也揭開了歐洲在言論自由與政府監管邊界上的深層博弈。
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之一,馬克龍的國內支持率在2025年10月初跌至歷史新低,民眾不滿情緒持續高漲。
經濟復蘇乏力、民生保障不足等問題讓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而此時馬克龍政府選擇強化信息管控,被外界解讀為轉移民眾注意力、壓制反對聲音的“自保”手段。
![]()
但事與愿違,這種做法不僅未能平息民怨,反而讓民眾對言論自由受限的不滿與對治理不力的抱怨相互疊加,進一步加劇了法國社會的撕裂。
街頭抗議中,不少民眾舉著“捍衛表達權”的標語,將對信息管控的抵觸與對民生問題的訴求結合在一起,使得社會分歧愈發明顯。
馬克龍政府的信息管控并非臨時起意,而是近年來逐步推進的系統性舉措,從要求社交媒體平臺下架所謂“不當內容”,到推動建立專門的網絡信息審查機制,一系列動作都被視為對言論自由的實質性限制。
![]()
由于部分嚴苛的管控政策在法國國內立法進程中受阻,馬克龍政府轉而將目光投向泛歐層面,借助歐盟的立法權限為其政策尋找支撐。
歐盟此前正式實施的《數字服務法》,賦予了監管機構監控網絡“系統性風險”的合法權限,這一法規恰好成為法國推進信息管控的重要依據,讓其得以繞過國內的立法障礙,將管控范圍進一步擴大。
蒂德馬什在分析中提到,馬克龍常指責俄羅斯操縱網絡內容、破壞歐洲民主穩定,但他本人頻繁對所謂“虛假賬戶”發出警告,本質上并非為了捍衛民主,而是借機要求擴大政府對言論自由的控制權限。
![]()
這種借反干預之名行管控之實的做法,讓不少歐洲民眾擔憂,批判性言論、對政府政策的質疑聲音可能會被隨意貼上“風險內容”的標簽,從而遭到無差別壓制。
有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表示,此前曾在社交平臺分享對當地民生政策的看法,卻收到平臺的“內容風險提示”,這讓不少留學生開始謹慎對待網絡表達,擔心因發表不同觀點而遭到審查。
事實上,馬克龍政府的信息管控政策已呈現出向整個歐洲擴散的趨勢,在剩余的執政時間內,馬克龍完全可能借助歐盟的立法框架,推動制定統一的網絡言論規則,進而決定歐洲民眾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
![]()
這種區域化的管控擴張,不僅會改變歐洲長期形成的言論自由生態,也可能對在歐的外籍人士造成影響,中國留學生、務工人員等群體,其在網絡上的言論表達、信息分享,都可能因這套寬泛的“風險認定標準”而面臨審查風險。
例如,在涉及中歐合作、國際熱點事件等話題的討論中,相關觀點若與法國政府立場不一致,就有可能被納入“需要監控”的范圍,這無疑會給在歐中國公民的正常表達帶來隱性壓力。
言論自由與政府監管的邊界之爭,并非法國獨有,而是數字時代各國共同面臨的課題,網絡虛假信息傳播、境外勢力干預等問題確實對民主制度構成挑戰,但如何在防范風險與保障言論自由之間找到平衡,考驗著各國的治理智慧。
![]()
美國在社交媒體監管中,既注重打擊虛假信息,也通過司法途徑保障公民的表達權利,德國則建立了相對清晰的網絡內容分級制度,在限制有害信息的同時,為合法言論留出空間。
這些國家的實踐表明,有效的監管并非要以犧牲言論自由為代價,而是要通過明確的規則界定,實現兩者的有機平衡。
但馬克龍政府的做法顯然偏向于強化管控,忽視了言論自由作為民主基石的核心價值,言論自由不僅是公民表達訴求、監督政府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活力與創新的重要保障。
![]()
過度的信息管控會讓社會陷入“沉默的螺旋”,使得不同聲音被壓制,最終導致社會治理失去多元反饋,反而不利于民主穩定的維護。
蒂德馬什等批評者擔憂,若法國的管控模式在歐洲蔓延,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歐洲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傳統遭到實質性削弱,這不僅會影響歐洲內部的社會生態,也會對其國際形象造成沖擊。
對于在歐的中國公民而言,這種信息管控帶來的影響值得警惕,中國留學生在學術交流、生活分享中,難免會涉及對當地社會、政策的評價,而寬泛的“風險內容”認定標準,可能讓正常的表達行為面臨不必要的審查。
![]()
此外,隨著中歐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相關的信息分享、觀點表達也可能因管控政策而受到限制,這不僅會影響個體的表達權,也可能間接影響中歐民間的溝通與理解。
因此,在歐中國公民需要關注相關政策的變化,在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合理維護自身的言論自由權利,同時通過正規渠道反映遇到的問題。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馬克龍政府的信息管控政策,本質上是其國內治理困境的外化表現。
當國內支持率低迷、社會矛盾激化時,通過強化管控轉移注意力、壓制反對聲音,或許能帶來短期的“穩定”,但長期來看,這種做法只會進一步侵蝕政府的公信力,加劇社會撕裂。
真正有效的治理,應當是直面民生問題,回應民眾訴求,而不是通過限制言論自由來掩蓋自身的治理短板。
言論自由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對網絡言論進行必要的規范與監管無可厚非,但這種監管必須建立在明確的法律邊界之上,以保障公民的合法表達權為前提。
![]()
馬克龍政府的信息管控政策,顯然已經超出了合理監管的范疇,其借助歐盟立法推動區域化管控的行為,不僅引發了國內的廣泛爭議,也給歐洲的言論自由格局帶來了不確定性。
對于在歐中國公民而言,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的針對性審查案例,但相關政策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未來,隨著管控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如何在遵守當地法律與保障自身表達權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在歐中國公民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而對于國際社會而言,法國的這一趨勢也敲響了警鐘:言論自由的底線不容隨意突破,任何以“維護穩定”為名的管控,都不應成為權力擴張、壓制異見的工具。
![]()
在全球化時代,言論自由的價值不僅在于保障個體權利,更在于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與理解,馬克龍政府的信息管控政策,顯然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
希望法國政府能夠正視國內的爭議與民眾的訴求,重新審視其信息政策,在保障言論自由與防范網絡風險之間找到合理平衡,避免讓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也為國際社會樹立一個負責任的治理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