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國要在香港發行不超過40億美元的美元主權債券。
這事兒看著就是次常規操作,實則是中美金融博弈里,咱們甩出的一記漂亮反擊。
![]()
美國現在日子挺不好過,經濟扛著高利率已經喘不過氣,按說美聯儲早該松松勁兒降息了。
可鮑威爾偏不,硬是放話12月不一定會降息,本來想靠這話穩住市場預期,沒想到把降息預期管理玩成了一場尷尬的心理戰。
![]()
為啥美聯儲不敢輕易降息?說白了就是怕錢跑了。
發行時機的精準拿捏
當前美國經濟正處于高利率帶來的增長壓力中。美聯儲自2022年開啟加息周期以來,基準利率已升至5.25%-5.5%的區間,這使得美國聯邦政府每年僅利息支出就接近1.5萬億美元,38萬億國債的債務壓力持續發酵。
![]()
按照常規經濟邏輯,此時美聯儲應啟動降息以緩解經濟下行風險,但主席鮑威爾在11月的公開講話中卻明確表示“12月降息并非既定選項”,這種表態背后是復雜的政策權衡。
2024年9月的歷史經驗成為美聯儲的“前車之鑒”。當時美聯儲僅降息50個基點,中國同步推出規模達3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疊加中國資產的估值優勢,國際資本隨即掀起增持中國國債、股票的熱潮,A股滬深300指數在一個月內上漲12%,這種資本外流現象讓美聯儲遭受國內輿論強烈批評。
![]()
此后,美國試圖通過立法限制本土資本投資中國核心產業,但效果甚微——2024年全年流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規模仍達1.2萬億元,全球資本對優質資產的追逐難以被行政手段阻斷。
中國選擇此時發行美元主權債,恰好擊中美聯儲的政策軟肋。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美元流動性出現結構性短缺,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儲備同比下降6%,而中國此次發行的美元債正好為市場提供了高信用等級的投資標的。
![]()
從歷史數據看,中國此前的同類操作已驗證了時機選擇的精準性,2024年11月在沙特首次發行20億美元主權債時,盡管是中東市場試水,卻獲得397.3億美元認購,認購倍數高達19.8倍,遠超市場預期。
美元潮汐的失靈=
美元作為全球核心儲備貨幣,其周期性的升貶值形成“美元潮汐”,成為美國收割全球財富的傳統工具。在美元升值周期,美國資本以低價收購新興市場資產;待美元貶值時,這些國家因本幣貶值、外債高企陷入危機,美國資本再趁機擴大控制權。斯里蘭卡2022年因美元儲備耗盡爆發債務危機,其港口、電力等核心資產被西方資本以低于市場估值40%的價格收購,便是典型案例。
![]()
2024年美聯儲開啟縮表進程,全年縮表規模達8000億美元,原本意圖通過減少市場美元供給制造流動性緊張,重演歷史收割劇本。但中國通過發行美元主權債形成的“美元二次循環”,打破了這一邏輯。中國將全球分散的美元資金集中后,通過貨幣互換、債務援助等方式提供給流動性短缺國家,有效填補了美聯儲縮表造成的缺口。
土耳其和阿根廷的經歷印證了這一模式的有效性。2022年土耳其里拉兌美元貶值70%,核心原因便是美元儲備不足導致的支付危機;而2023年阿根廷在美元儲備耗盡之際,通過與中國達成13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獲得了穩定的美元兌換渠道,成功避免了核心能源企業被外資低價收購的風險。
![]()
2025年數據顯示,全球有23個國家通過與中國的貨幣互換或債券合作獲得美元流動性支持,這些國家的外債違約率較2023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
“用美元反制美元”
中國并非美元短缺國,2025年三季度末外匯儲備規模達3.2萬億美元,足以覆蓋短期外債需求。選擇發行美元主權債,本質是“用美元反制美元”的戰略布局。這一操作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市場化手段匯集全球美元資金,再以合作方式輸出給有需求的國家,形成區別于美國霸權模式的新路徑。
![]()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資源合作中尤為明顯。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對礦產、能源等原材料需求巨大,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恰好擁有豐富資源但缺乏美元流動性。
通過美元主權債募集的資金,以貸款形式提供給這些國家后,對方可通過資源出口償還債務。2024年,巴西通過這種方式獲得50億美元貸款,隨后向中國出口了價值30億美元的鐵礦石和大豆用于債務償還,實現了雙方需求的精準匹配。
![]()
作為發行地的選擇,同樣蘊含深意。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2024年美元結算量占全球的19%,具備成熟的債券發行和流通機制。選擇在此發行,既依托了其國際金融基礎設施,又向全球傳遞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穩定的信號。
關鍵的是,中國主權債的零違約率成為核心信用背書——自2009年首次發行美元主權債以來,中國從未出現過延期支付情況,這一記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獨一無二,遠超美國(近50年曾出現2次技術性違約)和歐洲(部分國家主權債違約率達3%)。
![]()
全球金融格局的漸變
中國美元主權債的發行規模呈現逐年遞增趨勢,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30億美元、35億美元和40億美元,認購倍數均保持在10倍以上,2025年香港發行的40億美元債券在發行前三天就已獲得200億美元認購意向。這組數據背后,是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認可度的持續提升,也是對傳統美元霸權模式的隱性疏離。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尋求貨幣結算的多元化。2024年,中巴貿易中本幣結算占比達到45%,較2020年提升了28個百分點;中印貿易本幣結算占比也突破20%,雙方在能源貿易中已實現部分人民幣結算。這些變化并非否定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而是各國為規避美元潮汐風險、掌握更多經濟自主權的理性選擇。
![]()
美國的霸權模式正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困境。2025年美國推動的“友岸外包”政策試圖構建排他性經濟圈,但數據顯示,其主要盟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并未下降,德國汽車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反而從2023年的32%升至35%。相比之下,中國通過美元主權債、貨幣互換等方式構建的合作網絡,因不附加政治條件、注重共贏而獲得更多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