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異類名將
在民國諸高級將領中,徐永昌將軍是個異類。
![]()
閻錫山,程潛,朱培德等人,是老同盟會員。李宗仁,張學良,馮玉祥,唐生智等人,則是一方諸侯。陳紹寬是技術官僚,何應欽是蔣介石嫡系,白崇禧狡黠多謀,薛岳能征慣戰。
只有徐永昌將軍,既沒什么老資格,也不是一方諸侯,既不是蔣介石嫡系,也沒怎么沖鋒陷陣。
![]()
他能夠在眾多國軍將領中脫穎而出,靠的是人品,和潤物細無聲的才華。
徐永昌將軍的一生,是一個傳奇故事,是一個小人物的奮斗史,非常勵志。
2、悲慘童年
徐永昌,字次宸,公元1887年12月15日,即光緒13年11月1日,出生于山西崞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和比他小13歲,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張學良將軍相比,如一個在地一個在天。事實上徐永昌將軍在民國所有高級將領中,出身也是最寒微的。
徐永昌將軍的童年,比明太祖朱元璋還要悲慘。
![]()
1歲生母病死。
7歲,二姐病死,大哥墜亡,大姐也病死。
13歲,繼母在夏天去世。父親也于當年十月撒手人寰。
13歲的徐永昌,失去了他生命中的6位親人,成為孤兒,流落山西大同街頭。
![]()
3、否極泰來
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西逃,徐永昌迎來了生命中的貴人-----毅軍師爺徐椿齡。徐椿齡喜愛喝茶,卻沒有一個合適的茶童伺候,就看上了在茶館里做童工的徐永昌。少年徐永昌就此隨軍,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由于年齡太小,這孩子只是在營部掛了一個名字。
少年徐永昌在軍中從事各種打雜工作,隨著這支部隊南來北往,增長了不少見識。
![]()
1908年,直隸提督奏準開辦武衛左軍隨營學堂,徐永昌報考。雖然幼年貧寒,但徐永昌的父親粗通文墨,曾經教他讀書認字。徐永昌憑借這一點文化知識,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隨營學堂。但不久之后,徐永昌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和刻苦學習的恒心,戰術、代數、三角、歷史四門功課名列第一。
1912年,徐永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陸軍部將校講習所,第二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旋即入陸軍大學第四期。
![]()
至此,徐永昌完成了從一名窮孩子到天之嬌子的華麗轉身。然而前方,等待徐永昌的路還很長。
4、晉綏軍主將
1916年,徐永昌大學畢業,剛好趕上袁世凱稱帝。應崞縣老鄉續西峰之邀,徐永昌回到山西老家,在續西峰麾下做事。第二年,徐永昌追隨續西峰南下,去廣東拜謁孫中山先生,結果因孫中山不在,未能遂愿。續西峰帶著徐永昌又轉香港,赴越南,走遍大半個中國。雖然這番遠行無功而返,但徐永昌游歷南方各地,對中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徐永昌長期在直隸就學,與直系軍閥將領中的孫岳等人交好。所以在南行之后,受孫岳之邀,再次回到直隸,并出任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第二團團長,第三軍第一混成旅旅長,第三軍第一路總指揮等職,第三軍第一師師長兼陜西警備司令等職,跟著長官馮玉祥,由直系軍閥成為西北軍一部。1926年春,第三軍駐軍包頭,軍長孫岳生病休養,徐永昌代行第三軍軍長職務。
徐永昌是雖然命運坎坷,但性格卻十分仁慈,尤其是對山西故土,更是感情極深。早年父母雙亡,是山西父老幫著埋葬,還曾對年幼的徐永昌有過照顧,所以在他擔任師長,軍長期間,三次收到打山西的命令,都消極執行。
![]()
這一幕,都被老(愛)奸(才)巨(心)猾(切)的山西王閻錫山看在眼里,并主動向山西老鄉徐永昌伸出了橄欖枝。
1926年秋,徐永昌前往太原,與閻錫山相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閻錫山用一口濃郁的山西話,打動了徐永昌,二人越說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太原相會之后,第三軍以客軍身份,移駐山西。
從此,徐永昌成為晉綏軍主將,被閻錫山倚為心腹,成為老閆的愛將。加入晉軍戰斗序列后,徐永昌率部參加北伐戰爭,被閻錫山委以重任,出任東路軍總指揮,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
![]()
5、閻錫山的左膀右臂
1928年7月,北伐戰爭結束,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一起前往北京,告祭國父孫中山。徐永昌隨閻錫山同行,第一次見到了蔣介石。
蔣介石欣賞徐永昌風采,單獨約請徐永昌,稱徐永昌為兄,并征求徐將軍對未來國家的看法。徐永昌提出四點意見,其中有一條,是建議國府遷都北京。
![]()
北伐戰爭后,許多軍閥仍然養兵自重,而徐永昌將軍卻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辭去軍職,自解兵權。他在出任綏遠省主席的時候,將所屬第三軍交給閻錫山,主要將領全部按閻錫山意志任命。這樣的做法,連閻錫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徐永昌卻這樣回復他:軍民分治,請自我始。
將軍無私之心,堪為民國軍人楷模。
在任綏遠省主席期間,將軍不失平民本色,常策馬深入民間,探看百姓疾苦。其在綏遠期間施行的軍墾方法,讓軍人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在強軍的同時,減輕了百姓復旦。這一模式成為后來新疆、內蒙、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提供了歷史借鑒。
![]()
1930年中原大戰,徐永昌未戰便對閻錫山斷言:張漢卿出兵相助則有可能勝,反之則必敗。
閻錫山戰敗下野,出走大連,將山西與綏遠軍政事務,全權交給了徐永昌。這種信任,是對徐永昌人品和能力的雙重肯定。但這種肯定,對徐永昌來說卻是一種挑戰。
徐永昌面對閻錫山留下的爛攤子,既要令蔣介石滿意,令張學良滿意,還得令傅作義孫楚等一班晉綏軍悍將滿意,令奉命進駐山西的龐炳勛孫殿英等人滿意,同時還得考慮山西和綏遠的內政和治安問題,還得為老長官閻錫山將來復出做好鋪墊。
![]()
徐永昌感念閻錫山知遇之恩,廢寢忘食,宵衣旰食,在各種勢力之間縱橫捭闔,對糧餉物資合理統籌安排,讓晉綏軍度過了最危險的一段時期,既對各方面都有所交代,又保存了實力。即使閻錫山本人在,也不過如此。
事態逐漸平息后,徐永昌主動斡旋,積極運作閻錫山返晉事宜。閻錫山借回老家探望父親之名,秘密從大連返回山西。對此事反對態度最堅決的張學良,因為九一八事變突發,自顧不暇。徐永昌通過南京市長魏道明,在國府為閻錫山打通關節,終于讓閻錫山免于通緝,在1932年重返太原,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
閻錫山不愧是閻錫山,他慧眼識人,他沒有把山西交給那些跟了自己幾十年的親信,而交給僅僅相識四年的徐永昌,頗有遠見卓識。
可以這么說,沒有徐永昌,就沒有閻錫山雄霸山西38年的神話,閻錫山因此而對徐永昌畢生感恩戴德。
徐永昌在處理太原危機中表現出的卓越領導才能,也引起了蔣介石的重視。在1932年10月,蔣介石將徐永昌約到武漢,親密交談,以示籠絡之意。但徐永昌不是馮玉祥,更不是韓復榘石友三,他婉拒了蔣介石的好意,繼續擔任山西省主席,在閻錫山做第二把手。
![]()
6、蔣介石的智囊團
徐永昌在官場上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頗為蔣介石賞識。1935年,徐永昌被授予二級上將。1937年抗戰爆發后,蔣介石破格提拔徐永昌為國府軍令部部長,與軍政部長何應欽、軍訓部長白崇禧、政治部長陳誠并稱為軍委會四大巨頭。
![]()
從此,徐永昌位列中樞,參與決策了國軍22次重大會戰。徐將軍性好寫日記,這22次抗日會戰中的決策及交戰過程,徐永昌都在日記中做了詳細記錄,成為研究抗日戰爭史的重要史料。
在日記中,徐永昌還對許多民國大人物的日常做了不少描述。比如記錄張學良,說張學良“意氣至豪,在渠以為極周至、極愛國,事實上則大都非是,今仍不悟。思想幼稚、極易受環境支配,亦可以說是浮躁、無定見,苦哉。”
![]()
在一次與蔣介石因觀點不同,產生分歧后,徐永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日談話,蔣先生始終皺眉,似有不快。為國家計,為渠計,安管渠之快不快。”
即使在私下里下日記,徐永昌也總是文質彬彬,或稱對方為先生,或稱對方小字,語多正面評價,像張學良那樣的負面評價極少。
![]()
7、第一位踏上日本本土的中國將軍
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作為中華民國受降代表,前往東京灣,接受日本投降,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本土的中國將軍。
是年,徐永昌將軍58歲。
![]()
在受降儀式結束后,徐永昌被記者圍住,接受采訪,將軍講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個在這里有代表的國家,也可同樣的回想一下過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訴他有過錯誤,他就應當勇敢地承認過錯而懺悔。
![]()
在受降前后,徐永昌將軍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高興,而是憂心忡忡,在看到各國停靠在東京灣的艦船,對隨行人員感慨:甲午之役,果能一勝,則我海軍今日不悉何似?
將軍知道自己代表中國受降意義重大,在簽字的鋼筆上,刻上“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二日在東京灣簽日本降書之筆”,流傳后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