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全球創新網絡、全球生產與服務網絡、全球聯通設施網絡三個維度,以新視角新方法重新認識全球化,可以發現,全球城市出現了溝壑縱橫的“邊界”,比如創新的邊界、產業的邊界以及聯通設施的邊界。通過對城市排名的持續觀察,發現基于多維網絡協同、關注創新競爭力視角下識別的頂級城市。通過建立全球城市數據研究平臺,支撐數據自動采集、模型自動運算以及結果的實時精準查詢。經過這樣的積累,對于全球化可形成三個認識。
![]()
原文 :《城市創新:面向 2035 開放發展的關鍵力量》
作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粵港澳中心主任 方煜
圖片 |網絡
全球化走向區域化、社群化,出現了新的地緣邊界。在大國競爭與博弈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嘗試構建由政治經濟關系緊密的國家組成的經濟圈,推高了國際貿易的壁壘。例如,美國不斷升級對外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以服務于其國家安全、外交政策以及本土供應。采用社區發現算法對全球城市網絡數據(如專利合作申請、企業總部與分支機構聯系、航空客運量等)分析顯示,全球一體化的城市網絡正逐步向分化的區域和社群網絡轉型。例如,在航空、服務領域,北美、歐洲分化為兩個獨立的社群;在生產領域,中國形成獨立的社群,與東亞、東南亞城市通過高度互聯的供應鏈與技術合作,保持了緊密的聯系。新加坡、迪拜、河內,在橋接社群、跨越邊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獲得了最多的機會。這啟示我們,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可能不在于能級有多高,而是在于社群間的“穿透”能力。
創新驅動引領全球城市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從勞動力、資本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要素驅動。通過梳理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科技發展與投資支持政策法案可以發現,各個國家地區圍繞人工智能、腦科學、量子信息等九大科學前沿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技術前沿的競爭日趨激烈。伴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顛覆性創新和群體性技術突破不斷涌現,創新將深入改變全球分工模式和格局,成為重塑全球和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
中國將成為全球新“樞紐”。伴隨著全球經濟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有潛力憑借超大規模市場和包容的轉換能力,在更大范圍鏈接更多國家和地區,推動中國內陸地區、歐亞內陸、欠發達國家共建超國家尺度的全球網絡。中國城市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例如,杭州、蘇州在生產網絡維度有所顯現,寧波也在聯通設施網絡維度進入全球前列。面向2035,中國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開放發展?
以“四個扇面”推動全域開放。多維網絡視角下,不同扇面面對的邊界發生了分異。比如,環太平洋扇面更多面臨創新切割的挑戰,其中的城市,如深圳,要考慮如何保持創新的自主可控;東南亞扇面更多面對供應鏈的邊界,南寧等城市則需要考慮如何積極拓展與東盟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中亞扇面是一個通道,迪拜等一批城市通過開放包容的發展,也在不斷崛起;東北亞扇面將迎來“冰上絲綢之路”等合作新契機,像格陵蘭島、俄羅斯等地,有可能會成為下一輪競爭的焦點之一。
以多中心的創新網絡推動“以內帶外”的發展。目前,我國在高質量論文、專利以及獨角獸企業發展等方面,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全球“科技脫鉤”的背景下,國家內部創新網絡的高效協同成為破局關鍵。借鑒以強大內循環及創新體系持續引領全球創新產業發展的經驗,我國應加快構建多中心、自主可控的創新網絡,通過提升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動性,形成強大的內生自適應發展動力。
![]()
以巨型城市區域的差異化分工形成多元競爭優勢。當前,城市正在從“單打獨斗”走向“簇群發展”。城市群或者巨型城市區域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能放下多個萬億級產業鏈體系,支撐兼顧安全和開放的發展。例如,華為要實現芯片產業鏈的本地化布局,不會是在單獨一個城市,而是在100公里的范圍內布局。在產業鏈與供應鏈多元化、近域化重構背景下,我國巨型城市區域需依托區位稟賦與產業基礎,構建差異化分工體系、推動內部的協同聯動,以形成多元的全球競爭優勢。
在新邊界下,以中介城市的開放鏈接引領新型全球化。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取決于“穿透”能力,我國應提升中介城市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開放鏈接能力,與全球建立更廣泛聯系。選取創新網絡、生產與服務網絡、聯通設施網絡關鍵指標評估國內城市的全球網絡關聯度,識別出4個全球性的、9個國家級的以及92個次級城市,這些城市或將成為我國面向2035開放發展的關鍵力量。
![]()
在謀劃城市發展策略時,也可以從更多維的視角進行思考。比如,深圳能不能抓住機會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的新中介城市,可能決定了深圳的可持續開放水平;香港可以更多參與到全球規則治理當中,實現多元邊界的穿透;上海可以借助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等新機遇,增強高端資源要素的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球服務網絡轉換樞紐地位;南寧則要推動打造跨區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從“中間區位”向“轉換中樞”的轉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66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程鑫云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