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LOGO是一家企業的門面,也是企業成長的導向標。海內外知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無一不經歷過品牌LOGO從無到有以及調整變化的過程,品牌LOGO背后的故事也可謂精彩紛呈。
有的品牌LOGO是創始人設計的,有的品牌是請設計師設計的,而一些頭部品牌比如小米,甚至愿意花費200萬元請設計大師去調整LOGO。
![]()
其實無論是自己設計還是斥巨資設計LOGO,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傳遞品牌價值,助力品牌成長。只要能讓更多的人記住,那么品牌LOGO出自誰人之手其實并不重要。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東風汽車,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東風汽車的LOGO是員工設計的。
▌東風需要LOGO
東風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那時候還沒有東風這個品牌,而是叫第二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簡稱“二汽”。
1975年,二汽正式啟用東風汽車品牌。更名之后,二汽意識到作為車企,東風汽車還缺一樣重要的東西——車標。
此后三年時間里,二汽陸續啟動了設計東風車標的準備工作。
![]()
到1979年,二汽正式在全廠范圍內啟動了征集東風車標的工作。當時二汽廠里的設計要求很簡單也很復雜,不能脫離“東風”二字。
車標的設計無非文字和圖形兩種,而那個年代除了學生和高級知識分子,沒有多少人認識字母,英文就更別提了,東風車標的選擇就只剩下了圖形一種。
眾所周知,風很難寫也很難畫,因為風本身是無形的,而東風就更難畫了,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太抽象了。
東風“抽象”在哪里呢?因為它不僅是無形的,還是帶方向的,西風、北風、南風都不行。
▌雙燕舞東風
好在當時二汽已提前挑選一批有美術特長的青年職工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算是未雨綢繆。
在征集活動中,車身廠產品科職工艾德昆提交了他的設計方案——兩只飛燕在圓環中首尾相銜、翻飛旋轉。
艾德昆的設計案交上去之后,評審組眼睛都亮了,這LOGO簡直可太“東風”了。
飛燕是春天的東風送來的,那春天有燕子的地方就一定有東風,這相當于是把抽象的東風具象化了,簡直天才設計。
設計答辯會上,艾德昆用簡單的幾句“二汽盡管建設于崇山峻嶺之中,但必然要像飛鳥一樣翱翔,并沖向廣闊的藍天”征服了在座評委。
最終,雙飛燕方案在近500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東風汽車“雙飛燕”車標的雛形就此誕生。
雙飛燕方案入選之后又經過了幾輪平面幾何化的修改,最終于1982年通過審批,正式成為二汽廠徽和汽車產品標識。
![]()
以今天的眼光去審視,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東風“雙飛燕”確實是要內涵有內涵,要精神有精神。
圓環既代表地球也象征著車輪,首尾相銜的雙飛燕繞著地球永續旋轉,不僅飛馳在東風送暖的祖國大地上,也會飛向全球。
再細品的話,雙飛燕也很有設計感,首尾相銜的旋轉雙飛燕充滿奮進的活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速旋轉的發動機,一看就知道是造車的企業。
再換點兒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說法就是,兩只首尾相銜的雙飛燕,一只代表傳承,一只代表創新,首尾相銜寓意傳承創新永不止息。
妙,實在是妙。只能說老一輩的藝術技法,從來沒輸過。
▌不忘初心的“雙飛燕”
時代在變化,雙飛燕也在進化。
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東風汽車布局了猛士、嵐圖和奕派三個主要的新能源子品牌。
根據市場形勢和消費者圈層,猛士、嵐圖和奕派三個子品牌各自定位不同,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品牌LOGO去傳遞價值。
猛士是靈感源于頭盔甲胄的M造型、嵐圖是靈感源于《莊子·逍遙游》中的鯤鵬展翅造型、奕派則是代表科技與變革的雙T造型,這些新logo背后都承載著東風雙飛燕飛向千家萬戶的使命,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內核。
![]()
東風子品牌各自換上了貼合品牌定位的新LOGO,視覺形象得到了更新,更加貼合品牌定位,也更利于品牌傳播。子品牌雖然不再沿用“雙飛燕”的經典LOGO,但“雙飛燕”的內核沒有改變,它們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關系,共同承載著東風的基因與夢想。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猛士、嵐圖和奕派的LOGO不再是具體的“燕子”,形不似但神更似,骨子里涌動的始終還是東風“雙飛燕”飛向更遠、傳承創新的血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