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2025年5月2號,孫穎莎過35歲生日,這個年紀對運動員來說不算小,可朋友圈、微博、抖音全在發她的消息,《嘉人》雜志給她拍了大片,人民日報上傳視頻祝她生日快樂,世界乒聯和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賬號也都發了圖片,一個乒乓球選手能讓這么多不同領域的人都來關注,不是因為粉絲熱鬧,而是大家已經把她看作一位文化人物。
![]()
她并非那種從小被光環籠罩的天才,出生在河北農村的家庭里,沒有可以依靠的背景條件,五歲就在自家的小球臺上開始練習打球,十七歲進入國家隊時,教練們評價她的基礎條件比較普通,但她有一個明顯特點,輸了比賽不會情緒崩潰,贏了比賽也不會得意忘形,東京奧運會上她拿到銀牌,巴黎奧運會再次獲得銀牌,兩次決賽都輸給了陳夢,換作別人可能會指責裁判或者埋怨隊友,她卻選擇在賽后直接擁抱對手,坦然承認自己輸得心服口服,這種真誠的態度,慢慢為她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和支持。
![]()
真正讓李娜被大眾記住的事情發生在2025年多哈世錦賽,那次她拿到冠軍,比賽一結束就癱倒在地上哭起來,這不是裝出來的樣子,是因為實在太累,加上三年前奧運會輸球的陰影還在心里壓著,直到這次贏了才敢把情緒釋放出來,之后李娜也沒有趁著熱度去接廣告或者上綜藝節目,反而更加低調,每天堅持訓練,用冰敷膝蓋,凌晨五點就開始練習發球,這種埋頭做事的樣子反而讓很多人覺得李娜很可靠。
![]()
最有趣的是,這次生日刷屏吸引了很多體育圈外的人主動參與進來,《嘉人》雜志以前只拍網球明星或退役運動員,這次卻破例邀請了全紅嬋,人民日報發布的視頻里,一邊播放全紅嬋奪冠的鏡頭,一邊切換到街頭小孩模仿她發球的畫面,這說明官方也開始用全紅嬋來代表體育精神,而不只是金牌機器,品牌方也關注到全紅嬋,不是因為全紅嬋的成績有多突出,而是因為全紅嬋從不炒作,不會人設崩塌,粉絲留言她基本都會回復,語氣還特別親切自然。
![]()
如果你多觀察一下,會發現孫穎莎的熱度比陳夢和馬龍都高,陳夢有親戚是電影明星,央視也經常提到她,馬龍作為老將,大家對他很有感情,但孫穎莎不一樣,她沒有這些背景,她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靠著自己一天天努力練出來的,年輕人喜歡她,是因為她不像那些流量明星一樣容易出問題,她這個人很穩當,不愛張揚,輸了就認賬,贏了也不吹噓,這種實在的感覺,現在真的很少見。
有人覺得這只是表面功夫做得好,但事實并非如此,孫穎莎沒有團隊天天炒作話題,也沒有營銷號幫她造勢,她只是堅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每天認真訓練打球,按時參加比賽,有空就回應球迷的關心,這種不刻意營造的真實感,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這個人人都急著出名的年代,她選擇慢慢來,反而走得更穩更遠。
![]()
那天刷屏的不只是生日祝福,還有大家心里對"努力不會白費"的期盼,她不是神仙也不是完美偶像,就是個普通人靠著堅持走到今天,所以當這個女孩生日時連平時不看球的人也轉發點贊其實都在表達一個意思:人們愿意相信認真做事的人值得被看見。
她沒有講什么大道理,也沒有立下什么目標,只是每天五點起床,對著發球機練習一百次,膝蓋疼了就拿冰敷一下,輸了球就默默走開,贏了也不多說什么,這種安靜的堅持,比任何勵志的話都更打動人,大家紛紛轉發她的故事,不是因為她是冠軍,而是因為她讓普通人看到,靠著自己也能一步一步走到高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