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剛剛換屆,反對援烏的三股右翼勢力聯手上臺。
這正是一場結構性的重組。
烏克蘭戰敗的征兆,正在東歐選票里悄悄成型。
捷克議會換屆,傳統親西方執政黨直接被拍下多數門檻。
![]()
一夜之間,三股右翼力量聯手簽署協議,準備組成新政府。
別小看這個聯盟。它們不僅觀點相近,而且主張一致地“停止對烏克蘭援助”。
曾經被執政黨掛在嘴邊的"援烏道義責任",在持續三年的戰爭消耗與國內民生壓力面前,徹底淪為了政治博弈的棄子。
別小看捷克這步轉向的分量。過去三年,它始終是烏克蘭"陸上援助走廊"的關鍵樞紐:僅去年一年就向烏提供了超過120輛翻新T-72坦克、200多輛裝甲運兵車,還為烏方改造了數十套"維拉"反隱身雷達系統;
財政上累計撥付超15億歐元援助款,醫療物資更是通過捷烏邊境源源不斷輸送。
就在今年10月,即將卸任的前政府還簽署了向烏提供7200萬美元防空導彈的協議,但新聯盟發言人上任第一天就公開表示"所有未執行的援烏協議都需重新評估"——這話的潛臺詞再明顯不過:援烏列車要緊急踩剎車了。
老百姓的耐心早就被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力磨沒了。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捷克通脹率最高飆升至17.5%,能源價格較戰前上漲3倍,超市里的面包、牛奶等基本食品價格累計漲幅超40%。
新政府在競選時就抓住這種民生痛點反復喊話,這種直白的利益訴求,遠比任何抽象的外交辭令更能打動選民。
當"優先照顧本國人利益"成為新的政治正確,曾被視為"政治正確"的援烏政策,自然成了最先被犧牲的對象。
捷克的轉向并非孤立散。斯洛伐克緊隨其后完成議會選舉,由羅伯特·菲佐領導的民粹政黨"方向黨"聯合另外兩黨上臺,新政府明確表態"將停止一切對烏武器輸送,僅保留人道主義援助渠道",與捷克的立場形成呼應。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第一時間發聲,公開宣稱"捷克的選擇證明歐盟的援烏政策已經走進死胡同",并透露正聯合波蘭部分反對黨,推動歐盟重新審議總額500億歐元的對烏長期援助框架。
要知道,歐爾班政府此前就多次以"損害本國能源安全"為由否決歐盟援烏決議,如今有了捷克這個"新盟友",其反援烏陣營的底氣更足了。
布魯塞爾的緊張絕非杞人憂天。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緊急召開閉門會議,德國籍議員麗貝卡·哈姆斯在會上直言"必須建立中東歐國家對烏政策協調機制",否則"反援烏情緒可能在半年內席卷整個東歐"。
畢竟捷克在"維謝格拉德集團"(即中歐四國)中一直扮演著"援烏溫和派"角色,連它都徹底轉向,其他成員國的政治風向難免受到沖擊。
波蘭雖然目前仍表態支持烏克蘭,但國內農民政黨因糧食進口問題已多次呼吁減少援烏,民間反援烏抗議活動也日漸增多,政治天平正悄然傾斜。
往北看,瑞典和芬蘭雖然表面上仍維持"堅定援烏"的姿態,但內部民意裂痕已逐漸顯現。
瑞典 Ipsos 調查機構11月數據顯示,支持"繼續大規模軍事援烏"的民眾比例已降至52%,較6月時下降15個百分點,而反對者比例升至41%;
芬蘭 Taloustutkimus 民調也顯示,近半數民眾認為"應減少援烏力度,優先解決國內經濟問題"。
這些微妙的變化都在傳遞一個信號:歐洲的援烏"價值共同體"正在從內部發生瓦解,每個國家都開始在聯盟責任與本國利益之間重新算賬,并且越來越傾向于后者。
這場政治變動的背后,是歐洲長期奉行的"價值觀外交"與殘酷現實利益的激烈碰撞。當初歐盟各國緊跟美國援烏,既有遏制俄羅斯擴張的戰略考量,也想通過"支持民主對抗專制"的敘事鞏固內部凝聚力。
但三年戰爭打下來,戰略目標遠未實現,經濟成本卻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歐盟各國對烏援助總額已超800億歐元,僅德國一國就承擔了200多億歐元,這還不算因能源禁運導致的本國工業損失。
捷克新政府算得很清楚:每向烏克蘭輸送一輛坦克,就意味著國內要削減3公里公路維修預算;每撥付1億歐元援烏款,就可能導致民生福利支出減少5%。在選票得失與抽象道義之間,政客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更實際的前者。
對烏克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壞消息。捷克是烏克蘭坦克配件、防空系統組件的重要供應方,其援助中斷可能導致烏裝甲部隊維修效率下降30%以上。
一旦捷克帶頭停援,后續很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斯洛伐克已斷供武器,匈牙利卡住歐盟援助通道,波蘭若跟進則烏西部補給線將受重創。
屆時不僅武器供應會大幅縮水,每月依賴的數十億歐元財政支持也將面臨缺口,連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都可能跟著減弱。
烏克蘭現在能用來爭取援助的"籌碼"本就不多,而這些籌碼還在隨著盟友的離心離德不斷減少。
更要命的是,援助鏈的松動會直接影響戰場態勢,前線士兵若得不到足夠的彈藥和裝備補給,士氣難免受挫,俄羅斯則可能趁機在頓巴斯、扎波羅熱等戰線發動更大規模進攻,俄烏戰爭的戰略天平或將因此徹底傾斜。
歐洲盟友的離心離德已難以掩蓋。當捷克街頭開始出現"停止援烏"的抗議標語,當斯洛伐克明確拒絕再送一槍一彈,當匈牙利公開與歐盟援烏政策唱反調,所謂的"歐盟統一外交姿態"早就成了自欺欺人的空話。
如今歐洲援烏的道義界限,也在現實利益的算計面前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有歐盟外交官私下透露,部分成員國已開始悄悄與俄羅斯接觸,探討"戰后關系修復"的可能性,這種未雨綢繆的舉動,更凸顯了援烏聯盟的脆弱性。
說到底,捷克的政治轉向絕非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烏克蘭戰敗風險在歐洲政治版圖上的第一個顯性信號。
當曾經最堅定的援烏盟友都開始轉身向內,當維系多年的援烏聯盟從內部出現難以彌合的裂痕,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其結局或許已經在東歐各國的選票箱里悄悄寫下了伏筆。
而接下來,若更多歐洲國家跟進轉向,烏克蘭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更殘酷的現實:曾經承諾的"堅定支持",終究抵不過民生與利益的現實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