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閉幕。為期四天的展會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聚焦兩岸文化交流與產業融合,吸引17萬人次入場參觀,現場交易額突破2000萬元,成為展示兩岸文化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
今年的文博會格局更廣、層次更高。主會場設立五大展區、八十五個主題展館,二十二個分會場遍布廈門各區,五百余場活動貫穿全程,形成城市共參與、全民共體驗的文化景觀。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青年創作者共襄盛舉,共同探討文化產業的新動能與發展方向。
臺灣地區設十二個主題館,匯聚法藍瓷、田中窯等品牌機構及五百余名業界人士。連續十六屆參展的金門館,用文化記憶與情感延續見證廈金之間的深厚情誼。首次亮相的“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成果展”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展現了翔安東園村、集美后溪村等地的鄉村更新案例,講述青年群體在鄉建實踐中的創造力與行動力。
廈門主題館以“面朝大海 四季花開”為題,運用人工智能與沉浸式影像技術,構建“文旅融合、影視動漫、音樂演藝、數字創意”四大板塊,三十余家企業集中亮相,呈現廈門文化產業的多元業態與前沿探索。福建文化產業館則以“文化+科技”為主線,設立“閩式生活”體驗區,將石雕、香道、茶藝等傳統技藝與數字互動結合,讓文化遺產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生。
海峽兩岸高校設計展成為青年創意的聚焦地。兩岸三十所高校攜百余件文創與數字設計作品參展,從AI影像、VR交互、非遺再造、跨界裝置等角度出發,多位臺青代表在現場分享創業與設計經驗,表達希望以文化創意為橋梁,深化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愿景。
展會期間,IP授權、文旅推介及文化論壇活動密集開展。來自全國及臺港澳地區的百余位嘉賓共同探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議題涵蓋“數字時代的遺產保護”與“博物館IP合規開發”等核心問題,觀點鮮明、聚焦精準,為行業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參考。
非遺展區也熱鬧非凡。工藝大師現場演示,讓壽山石雕、德化白瓷、臺灣玉藝等精品得以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遇見閩地有藝人”項目通過新媒體讓傳統技藝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也讓年輕觀眾以新的方式觸摸文化根脈。
文化以橋為形,創新以人為本。十六載的積淀與發展,海峽兩岸文博會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與產業合作的實踐平臺。
(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李莎)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