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結束后,中美關系就進入相對穩定的“冷靜期”。
而在日前,美財長貝森特大放厥詞:美國將在一至兩年內徹底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貝森特還倒打一耙的稱:中國在很多領域是不可靠的合作伙伴。
究竟是誰給貝森特的自信,美國兩年內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嗎?
![]()
貝森特
貝森特話音剛落,美方態度再生變
10月31日,也就是中美元首會晤后的次日,貝森特在接受《金融時報》和CNN采訪時聲稱:美國將在未來12到24個月內徹底實現對中國稀土供應的替代。
他用詞非常明確:“中國對美國稀土產業的影響力,將在兩年內降到零”,這番話看起來是信心滿滿,但結合時間點來看,卻耐人尋味。
就在幾天前,中美剛剛簽署了關于暫停稀土出口管制的一年協議,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美緩和關系的重要一步。
可沒過幾天,貝森特就拋出這番“擺脫依賴”的高調言論,時間上的急切,難免讓人懷疑其背后的真實動機。
![]()
貝森特和特朗普
顯然,美國并不滿足于協議的“喘息期”,而是試圖趁機加速推進所謂的“稀土去中國化”戰略。
貝森特還不忘給這個戰略加一層“安全”外殼,他直接把中國定義為“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認為中國在多個關鍵原材料領域都存在“武器化出口”的傾向。
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但背后的邏輯并不復雜:美國想以此為理由,把對華依賴變成“安全隱患”,從而為本土產業重建爭取更多支持。
可問題在于,話說得再響亮,現實卻沒有那么配合,尤其是在稀土這種涉及幾十年技術積累和產業鏈整合的領域,想在兩年內“翻篇”,用白日做夢一詞形容都是好聽的。
![]()
稀土
而貝森特的底氣,可能部分來自美國正在加碼推進的產業布局,目前,美國確實在稀土領域動了不少真格的,一方面是企業在加速落地項目,另一方面政府也在財政和政策層面大手筆投入。
比如,美國MP Materials公司依托加州芒廷帕斯礦,正在構建從礦山開采到磁體制造的完整一體化流程,德州的磁體工廠已進入釹鐵硼磁體的試生產階段,計劃年底前向通用汽車等客戶供貨。
而另一家叫做USA Rare Earth的企業,則專注于高附加值產品,正在俄克拉荷馬州建設一個年產1200噸的加工廠,主攻航空航天和軍工市場。
![]()
開采
政府方面也沒閑著,2025年11月,美國聯邦政府剛和Vulcan Elements簽了一份大單,承諾出資7500萬美元,并提供6.2億美元低息貸款,用于建設年產1萬噸的磁體工廠。
國防部也向Ucore公司追加了1840萬美元,用以加速其稀土分離工廠建設。
這些動作看起來確實熱火朝天,布局也算得上全面,但這些項目真正要落地成型還早,別說兩年,有些核心環節五年內都難以穩定投產。
比如MP的磁體工廠,雖然試產了,但穩定供應還得看運氣,而USARE的礦源和提煉技術,距離商業化則還有一大段距離。
![]()
開采
更關鍵的是,這些布局絕大多數集中在輕稀土領域,美國本土重稀土資源稀缺,且開采難度高成本大,很多礦床還伴有放射性成分,商業可行性極低。
也就是說,即便幾年后美國能自產一部分稀土,針對的是輕稀土,而不是那些真正關鍵的重稀土材料。
技術和人才方面更是明顯短板,中國在稀土分離、提純、成品加工方面,有著幾十年的技術沉淀和成熟工程師隊伍,而美國基本是從零起步。
這不是砸錢就能填平的差距,就算有資本、有政策、有決心,但沒經驗、沒人手、沒技術,產業鏈照樣搭不起來。
![]()
特朗普
數據揭示現實:美國暫時離不開中國
美國高盛最新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依然掌控全球69%的稀土開采、92%的冶煉能力,以及高達98%的磁體制造產能。
這些數據不是空話,而是實打實的產業基本盤,而美國的本土替代項目,最多也只是剛剛起步離形成閉環的完整供應體系還有很遠。
2024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占全球貿易總量的85%以上,美國去年進口的稀土產品中,有超過74%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這種結構性依賴,并不是說斷就斷的。
![]()
稀土
美國想替代,不是沒有可能,但時間要拉長,從礦山建設到提煉工藝,再到磁體生產,每一個環節都不是一年半載能解決的,更別說這些環節之間的協同還需要時間去磨合。
另外,成本始終是繞不開的問題,中國的稀土產業鏈成熟,規模化效應明顯,成本控制能力強。
而美國的新建項目普遍面臨高人工、高能耗、高原材料成本的挑戰,即便技術能追上,成本也未必能打得過。
所以,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看,美國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要實現全面替代,特別是在重稀土領域,現階段幾乎沒有現實可能,更別提全球稀土需求還在不斷上漲,美國的項目就算建起來,也未必跟得上節奏。
![]()
貝森特高調宣稱“兩年脫鉤”,從政治層面看,是在對中國施壓,為后續談判爭取更多籌碼。
這種做法在美國政壇并不少見,特別是在大選臨近的背景下,拿“擺脫中國依賴”當口號,無疑更容易獲得選民支持。
但從產業層面看,這種時間表幾乎脫離現實,磁體工廠的完整投產周期最短也得三年,稀土礦山的開發周期動輒八年以上,更別提所有項目還要通過環保審批、技術驗證、市場測試。
真要說未來兩年美國能做到什么,可能也就是在部分特定環節,比如國防或電動車磁體領域,建立起“部分可替代”的供應鏈,那種完全不依賴中國、完全自給自足的圖景,更多是理想狀態。
![]()
更現實的可能是全球稀土產業在未來幾年將走向“多中心”格局,中國依然主導大部分原材料和加工環節,而美國則在少數領域實現局部突破,日韓、歐盟等國家可能選擇“區域小循環”的方式,確保關鍵原料不被卡脖子。
這意味著所謂“脫鉤”不會是徹底的斷裂,而是多元化的應對,供應鏈安全和經濟效率之間,最終還是要找到那個平衡點,否則,光靠政治口號堆起來的供應系統,最終可能撐不起市場的需求,也養不起企業的商業邏輯。
貝森特的發言,像是一記提前打響的“產業戰鼓”,但這場戰斗的勝負,并不靠喊口號決定,稀土問題是中美之間一場長期且復雜的較量,既有地緣政治的考量,也有產業現實的博弈。
![]()
美國想擺脫依賴無可厚非,但真正能決定成敗的,不是嘴上說得多漂亮,而是手上有沒有做出結果。
未來兩年對美國來說是建設期,對中國來說是應對期,而對全球市場來說,則是一個觀察中美如何在競爭中尋找新平衡的窗口期。
這場博弈,不只是一場“脫鉤”的試驗,更關乎全球供應鏈的下一輪重構。
參考資料:俄羅斯衛星社——美國財長:美國將降低對中國稀土金屬的依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