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稀土問題上短暫握手——中國原定11月實施的出口管制突然暫停一年,而特朗普剛說完稀土"毫無障礙",轉頭就拉上G7搞起關鍵礦產聯盟。這出戲碼,像極了80年前駝峰航線上那些滿載鎢礦的運輸機,只不過今天換了個戰場。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看看歷史就知道多諷刺。1942-1945年間,美國每三噸進口鎢礦就有一噸來自中國,錫礦也有近兩成靠我們供應。那時候的"駝峰航線"哪是什么人道主義通道,分明是條雙向輸血管道:美軍運輸機冒著40%的墜機率運來武器彈藥,返程時貨艙塞滿中國鎢砂去造穿甲彈。這種被學者稱為"金屬紐帶"的合作,本質就是赤裸裸的生存博弈——中國需要槍炮抗日,盟軍需要礦產造武器。
但歷史早就劇透過結局:1937年前中國還是德國最大鎢礦供應國,盧溝橋事變炮聲一響,貿易說斷就斷。等到二戰后期美國感覺礦產供應不穩,立刻轉頭開發南美替代資源。所謂戰略合作,永遠跟著利益紅線走。
![]()
如今稀土重演這場大戲。中國掌控著全球70%產量和90%加工能力,美國軍工、電動車、半導體哪個離得開稀土?但現實比劇本更殘酷:十年前中國稀土還賣成白菜價,現在把籌碼握緊。特朗普政府一邊談合作,一邊忙著建戰略儲備、搞價格管控,G7甚至湊了2000萬加元搞研發聯盟——這架勢,分明在重演二戰末期美國開發替代資源的舊招。
有個規律始終沒變:政治暖風時,礦產就是"互惠共贏"的典范;關系遇冷時,資源秒變戰略杠桿。但歷史也警告過,資源牌打不久。
![]()
最值得玩味的是角色互換。當年中國只能出口原礦換裝備,現在稀土產業鏈從采礦到磁材全掌握在手。這就像駝峰航線的升級版——以前我們提供原料,別人造飛機;今天我們可以選擇提供稀土成品,也可以選擇卡住冶煉技術。
說到底,戰略資源的博弈從來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國家實力的動態平衡。當美國在多倫多宣布組建礦產聯盟時,仿佛看見1944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南美勘探鎢礦的影子。但這次不同在于,中國不再是那個只能靠資源換生存的弱國,而成了手握全產業鏈的玩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