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糾紛本來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彼此找個平衡,維持幾十年形成的產業合作格局。
但這次,荷蘭卻一反常態,連環出招,既鎖錢,又奪權,還掐供應鏈的命門,不顧行業、客戶甚至自己盟友的死活。
![]()
短短一個多月,把原本穩定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攪得稀碎,歐美車企、芯片廠全都跟著遭殃。
中方態度這次一點不含糊——明確認定荷蘭要負100%責任,還給出了“最后通牒”:不改正,就做好承擔一切后果的準備。
![]()
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發展到這一步的呢?
從并購典范到管控目標
安世半導體的命運轉折,始于一場曾被視為中歐經貿合作典范的并購。2018年,中國上海聞泰科技斥資36億美元收購荷蘭芯片巨頭恩智浦的消費級及車用芯片部門,組建為安世半導體集團。
此次并購后,企業迎來快速發展,2018年銷售額即突破10億美元,2024年對歐洲中東非洲大區的銷售額已從2020年的2.89億美元增長至4.57億美元,據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其一度占據歐洲40%的車用芯片市場份額。
![]()
轉折發生在2025年9月。美東時間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將被列入美“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50%的子公司納入同等管制,而聞泰科技已于2024年12月被列入該清單。
次日,荷蘭政府援引國內“貨物可獲得性法案”,以發現“嚴重管理問題”及“威脅荷蘭和歐洲經濟安全”為由,宣布接管安世半導體,并于10月12日發布正式聲明,稱此舉是為防止緊急情況下產品供應中斷。10月下旬,荷蘭企業法庭進一步作出剝奪中國企業股權的裁決,直接侵害了中企的合法經營權。
![]()
10月26日,事件升級為供應鏈危機。安世半導體荷蘭總部突然宣布,暫停向中國東莞工廠供應晶圓。這一決定并非單純的企業行為——東莞工廠承擔著安世全球70%的封測產能,是整個產業鏈中連接芯片設計與終端應用的關鍵樞紐,其生產的汽車芯片、工業控制芯片等產品,直接供應全球多家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供應商。
供應鏈斷裂的連鎖反應
晶圓斷供的影響在一周內迅速顯現。英國汽車制造商與貿易商協會率先發出警告,稱全球汽車行業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新一輪半導體短缺,盡管行業已努力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但若問題未能快速解決,將嚴重擾亂汽車生產和市場供應。德國汽車零部件廠商陸續向外界透露,現有芯片庫存難以支撐三周以上,部分生產線已進入減產預警狀態。
![]()
美國汽車行業同樣感受到壓力。多家美國汽車企業的供應鏈負責人表示,安世半導體的產品是車載電源管理和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目前替代供應商的產能缺口超過30%,若斷供持續,美國本土汽車產線可能在11月底面臨停工風險。
這種連鎖反應的根源,在于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高度整合——安世半導體的芯片需經東莞工廠封測后,才能輸送到歐美日韓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荷蘭的斷供決定相當于切斷了這一關鍵鏈路。
![]()
面對供應鏈動蕩,安世半導體集團自身也表達了緩和意愿。該企業荷蘭總部向中國日報發來獨家聲明,稱“依然致力于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將繼續與中國的員工和客戶站在一起,積極與各相關方溝通以尋求解決方案”。這一表態與荷蘭政府的管控措施形成了明顯反差,反映出企業層面與政府決策之間的認知分歧。
中方的漸進式應對
商務部的回應始終保持著建設性溝通的姿態,直至11月4日的責任認定。在荷蘭政府9月30日發布行政令后,中方多次通過磋商渠道提出合理訴求,希望荷方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11月1日,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中方主動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為荷方調整政策提供了緩沖空間。
![]()
但荷蘭政府并未作出積極回應。其看守政府首相斯霍夫的外交政策持續跟隨美國風向,經濟部長甚至公開表示“對中國企業施加管控是必要的”。這種一意孤行的態度,使得中方的善意未能轉化為問題解決的契機。在此背景下,商務部于11月4日明確指出,荷方的不當干預和斷供行為是導致供應鏈動蕩的根本原因,應承擔全部責任。
中方的定性有著清晰的事實依據。商務部在回應中強調,荷方不僅通過行政令和法庭裁決侵害中企權益,更在中方提出解決方案后升級危機,其行為已違反國際投資基本規則。同時,中方也保留了協商解決的余地,明確表示只要荷方糾正錯誤,恢復合作仍有空間。
![]()
荷蘭國內的分歧
荷蘭政府的決策在國內引發了廣泛爭議。資深政客蒂默曼斯在媒體評論中直言,若經濟部長是故意采取管控措施,則難辭其咎;若并非故意,則說明政府未意識到行為后果,“切斷與中國的聯系會削弱我們自己”。荷蘭公司法教授德克魯伊弗在《新鹿特丹商報》撰文建議,應撤銷針對安世半導體的管控命令,通過道歉和解釋司法獨立性來修復聲譽。
半導體行業的擔憂更為直接。ASML等荷蘭高科技企業高層多次表達對“過度政治化”的憂慮,認為這種做法會損害歐洲企業的長期利益。荷蘭媒體的評論則警示,政府“過度順從美國”的行為可能重演“立陶宛式錯誤”,而立陶宛因對華政策失誤導致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前車之鑒。
![]()
這場爭端的背后,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權力重構。中國在封測、設計、材料等半導體環節的替代能力已顯著提升,過去十年的產業布局正在形成自我閉環。荷蘭的斷供短期內可能帶來局部沖擊,但長期將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能力的進一步增強。而對歐洲制造業而言,依賴中國控股企業的芯片供應卻又采取管控措施,本質上是“自我掐斷供應鏈”的行為。
未來走向:供應鏈穩定與政策調整的關鍵抉擇
目前,荷蘭政府面臨著艱難的政策調整窗口。若繼續堅持管控措施,歐美汽車等制造業的芯片短缺將進一步加劇,安世半導體的全球市場份額也可能被其他企業替代。若選擇糾正錯誤,停止干預企業事務,則能快速恢復供應鏈穩定,維護中荷經貿關系大局。
![]()
對全球產業鏈而言,此次事件凸顯了政治干預對市場規則的破壞風險。半導體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其研發、生產、封測等環節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環節的人為斷裂,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國際社會對供應鏈穩定的需求,正在對各國的產業政策提出更高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