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設備普及,人們日均用眼時長大幅增加,但一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習慣,實則暗藏傷眼風險。近日,愛爾眼科視光專家結合臨床案例,梳理出 “防窺膜使用、護眼模式濫用、開小夜燈玩手機、經常揉眼”4 類易被忽視的 “隱形傷眼行為”,詳解其傷眼原理與危害,并給出針對性科學護眼建議,幫助大眾避開用眼誤區。
![]()
誤區一:防窺膜護隱私卻傷眼,代償行為加重視力負擔
“很多人貼防窺膜是為了保護隱私,卻沒注意到它會悄悄損傷視力。” 愛爾眼科視光專家解釋,防窺膜采用 “微細百葉窗” 光學技術,僅允許正面視角看清屏幕,會大幅減少正面進入眼睛的光線總量。為看清內容,用戶常不自覺調高屏幕亮度、瞇眼視物或縮短視距,長期如此易引發視疲勞、干眼癥,還可能導致近視、散光度數加深。
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建議:盡量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使用防窺膜;根據環境光適當調高屏幕亮度(以不刺眼、不費力看清為宜);每使用電子設備 20 分鐘,抬頭遠眺 6 米外物體至少 20 秒,放松睫狀肌,緩解眼部緊張。
誤區二:依賴護眼模式 “躺平” 用眼,實則無法抵御疲勞
“不少人開啟護眼模式后,就認為可以無節制用屏,這是典型的認知誤區。” 廣州愛爾眼科醫院視光科主任指出,護眼模式的核心作用是減少藍光(輔助改善睡眠)、減弱屏幕色差,但無法消除屏幕眩光、防止頻閃,更不能減輕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帶來的眼肌疲勞。若因此延長用屏時間,反而會加重視疲勞、眼干澀等問題。
專家給出正確用法:開啟護眼模式的同時,嚴格控制每日電子設備使用時長;遵循 “20-20-20” 護眼法則 —— 每用眼 20 分鐘,注視 6 米(約 20 英尺)外物體 20 秒;夜晚用屏時,可同步開啟 “深色模式” 并降低屏幕 “白點值”,進一步減少光線對眼睛的刺激。
誤區三:開小夜燈玩手機 “不傷眼”,強光刺激黃斑風險高
“深夜開小夜燈刷手機,看似比全黑環境更安全,實則危害更大。” 愛爾眼科眼底病專家強調,昏暗環境下人體瞳孔會自然放大,此時手機屏幕的強光會集中刺激眼底黃斑區(負責精細視覺的關鍵部位)。長期如此不僅會加劇視疲勞、干眼癥,還可能增加青光眼發病風險(淺前房人群尤其需警惕),同時強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導致失眠,形成 “失眠 - 熬夜看手機 - 視力下降” 的惡性循環。
對此,專家建議:睡前需用手機時,務必打開一盞能照亮整個房間的明亮臺燈,平衡環境光與屏幕光;將屏幕亮度調至與環境光協調的水平,避免過亮或過暗;盡量在睡前 30 分鐘遠離電子設備,給眼睛和身體留出休息時間。
誤區四:揉眼緩解不適,卻可能揉出角膜損傷、散光
“眼睛癢了就揉一揉,是很多人的本能反應,但這個動作暗藏多重風險。” 愛爾眼科角膜病專家表示,手部易沾染細菌,揉眼時可能引發結膜炎、角膜炎;長期用力揉眼會改變角膜形態,尤其青少年角膜嬌嫩,易導致散光度數快速加深,嚴重時甚至可能誘發圓錐角膜(一種致盲性眼病);此外,頻繁揉眼還會加速眼周皮膚松弛,產生眼紋。
專家建議:眼癢時需對癥處理 —— 過敏引發的癢可使用抗過敏眼藥水,干眼導致的癢可滴人工淚液,若眼癢持續需就醫排查螨蟲感染等問題;常備獨立包裝的無菌滴眼液,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眼睛;養成 “洗手后再碰臉” 的衛生習慣,減少細菌感染風險。
愛爾眼科:掌握通用護眼方法,守護全生命周期眼健康
除針對性避開上述誤區外,愛爾眼科專家還分享了適用于全人群的通用護眼方法:每天保證至少 2 小時戶外活動,通過遠眺放松眼部肌肉;減少手機、電腦、書籍等近距離用眼時長,避免眼肌長期緊張;緩解干眼需遵醫囑使用人工淚液,不盲目跟風 “網紅眼藥水”;600 度以上高度近視者,需定期到專業眼科機構檢查眼底,排查視網膜裂孔、黃斑病變等風險。
“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視力問題源于日常習慣的疏忽。” 愛爾眼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通過科普講座、社區義診等形式,傳遞科學護眼知識,同時依托全國連鎖醫療網絡,為大眾提供專業的視力檢查、視功能矯正等服務,助力構建 “預防 - 干預 - 治療” 一體化的眼健康保障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