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對于孩子而言,最能影響他們的,莫過于父母尚未活出的人生。”
我們這一生,先是扮演子女,而后成為父母。我們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
其實,孩子身上那些所謂的“問題”,不過是你未曾痊愈的創傷在回響:過度的控制,是你失控的童年;莫名的焦慮,是你未被肯定過的童年;習慣的回避,是你情感荒蕪的童年。
![]()
01
過度的控制,是你失控的童年
鋼琴家郎朗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也為之唏噓。
他的父親把所有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每天逼著他練琴,不容許絲毫的懈怠和反抗。
有一次,郎朗因為貪玩回家晚了,父親竟歇斯底里地拿出藥瓶,逼他“要么跳樓,要么吃藥”,只因他覺得兒子“毀了他的一生”。
那種令人窒息的控制,幾乎毀掉了郎朗。多年以后,他功成名就,卻坦言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父親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是愛和負責。不走彎路,就是最大的福氣。
但現在我發現,一個拼命想要掌控孩子的父母,內心深處,往往住著一個無助而失控的小孩。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為孩子把傘撐到密不透風;因為自己走錯過路,所以總想為孩子把前方的坑洼全部填平。
其實,你是在補償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這種控制欲,不是源于對孩子的愛,而是源于對自身童年失控的恐懼。
是想通過掌控孩子的人生,改寫自己早已塵封的劇本。
![]()
02
莫名的焦慮,是你未被肯定過的童年
網球巨星阿加西在他的自傳《開放》里,揭示了他光環背后那個千瘡百孔的童年。
他的父親,是一個偏執的、望子成龍的“暴君”。阿加西從會走路起,就被迫沒日沒夜地練習網球。
他不能輸,不能犯錯,更不能說“不”。每一次達不到父親的要求,迎來的就是辱罵和懲罰。
他一生都在反抗父親,卻又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這份巨大的焦慮,讓他一度迷失,靠藥物和酒精麻醉自己。
你發現沒有,那些總是對孩子成績、表現過分焦慮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有一個“不被看見”的童年。
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靠著不斷考第一、表現優異,才換來父母一點點贊許的目光。他們從小就被告知:只有成功,你才值得被愛。
所以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時,那種熟悉的、不被肯定的恐懼感,就會被瞬間激活。
逼孩子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不過是想讓童年的自己,終于能被父母“愛”一次。
![]()
03
習慣的回避,是你情感荒蕪的童年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非常優秀的職業女性,但唯獨處理不好和女兒的關系。
女兒一哭,她就煩躁,第一反應不是安撫,而是呵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后來在一次聊天中,她才說出原因。她小時候,家里非常重男輕女,她一哭,父母就會罵她“晦氣”“討債鬼”。她從小就學會把所有的情緒和委屈,吞進肚子里。
所以,當她看到女兒哭泣時,她看到的,是那個曾經被嚴厲禁止表露情緒的、孤立無援的自己。她的憤怒,是對自己童年傷痛的無意識回避。
一個人很難給出,他自己都未曾擁有過的東西。
在情感荒蕪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當他成為父母時,往往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建立溫暖的情感鏈接。
孩子的情緒,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內心深處,那個被壓抑、被忽視的小孩。
你嫌孩子黏人,可能是因為你從小就沒被好好抱過;你怕孩子犯錯,可能是因為你犯錯時從未被溫柔原諒過。
![]()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是我們與自己童年和解的最后機會。
療愈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活出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擁抱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傳承。
當你照亮了自己,你的孩子便擁有了穿越一切黑暗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