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同事大姐跟我聊起她女兒的生日。
她說:“我提前一個月就在準備,親手做了邀請函,布置了房間,烤了她最喜歡的蛋糕。”我問她何必這么折騰,直接買一個不就行了。
她卻說了一句讓我深思的話:“我不想讓她覺得,生日就是草草地收個紅包。我想讓她記住,有一個日子,她是全世界的中心,我們全心全意地愛著她。”
我忽然很羨慕大姐的女兒,她一定非常幸福,因為她媽媽的愛藏在每一個閃閃發光的、充滿儀式感的瞬間。
![]()
01
儀式感,是“我愛你”的最高級表達。
《小王子》里,狐貍對小王子說:
“你最好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你定期的出現,就是一種儀式。”
孩子的心,就像那只等待被馴養的狐貍,極度渴望著被看見、被重視。
儀式感,就是父母在用行動告訴孩子:“你對我很重要,和你在一起的這個時刻,我用心對待。”
很多父母覺得,愛在心里就好。可對一個孩子來說,愛是需要被看見、被觸摸的。
一個睡前擁抱,一句認真的“晚安”,一次精心準備的家庭野餐,一場全家參與的生日會……這些都不是多余的形式,而是愛在具體時空里的降臨。
愛跟金錢無關,跟排場無關,只跟用心有關。這份用心,是孩子能感知到的、最直接的愛的證據。
![]()
02
儀式感,是刻在記憶里的“幸福錨點”。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峰終定律”。指的是我們對一段經歷的記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中的“高峰”和“結尾”。
平淡的日子就像一條長長的河流,而儀式感,就是我們刻意投入河中的閃光石子,激起一圈圈名為“幸福”的漣漪。
演員黃磊是出了名的“家庭儀式感”大師。
他會認真地給家人做每一頓飯,為女兒們舉辦各種主題的派對,和妻子在相識的紀念日里寫下感言。
他說:“我就是要讓我的孩子覺得,她們的童年是幸福的。等她們長大了,回憶起來,全是這些美好的瞬間。”
這些瞬間,就是孩子未來的“幸福錨點”。
當他們將來遇到人生的風浪,感到疲憊和沮喪時,這些儲存在記憶深處的、溫暖的畫面,就會自動跳出來,像一個能量補給站,告訴他們:你曾被如此深愛過,你值得所有美好,你有力量去對抗一切。
平淡的日子,需要一些閃光的瞬間來點綴。而儀式感,就是在平凡的沙礫中,為孩子埋下的那一顆顆鉆石。
![]()
03
儀式感,是抵抗平庸的“神圣時刻”。
生活家林語堂曾說:“生活的藝術,在于把瑣碎的日常,過得浪漫而有情致。”
一個家庭,如果只有柴米油鹽的現實,而沒有詩與遠方的向往,那么孩子也很容易變得現實、麻木,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儀式感,恰恰是在教會孩子一件事:要熱愛生活,要敬畏時間,要用心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神圣時刻”。
比如,在孩子開學第一天,為他準備一個小小的“開學禮”,祝他新學期順利;
在過春節時,和他一起認真地貼春聯、包餃子,感受傳統的魅力;
甚至在種下一顆種子時,和他一起期待發芽、開花,見證生命的神奇。
這些小小的儀式,是在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生活觀。讓他明白生活不只是生存,更是體驗和創造。
一個不懂得為生活鼓掌的人,也很難真正熱愛生活。
儀式感,就是教會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為自己也為生活,獻上最熱烈的掌聲。
這份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能讓他抵御未來歲月中的一切平庸和茍且。
![]()
作家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充滿儀式感的家庭,就是他那個“詩意的世界”的起點。
它無關貧富,不是矯情,只是對生活最深情的投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