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紅軍
3屆川劇匯演,遂寧市川劇團演出了3部包公戲。第一屆是《鍘美案》,第二屆是《鍘侄賠情》,第三屆則是《智斬魯齋郎》,對公案戲頗有情有獨鐘的意味。
古往今來,得益于眾多文藝作品的浸染,對于包公的形象,觀眾的審美是很有些刻板的——不就是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包黑子包青天嗎?一旦落入審美定勢的窠臼,要突破,就有些難了。自然,審美期待也就少了。
遂寧市川劇團一直在傳統包公形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著力,試圖打破這一審美定勢。《鍘侄賠情》凸顯的是鐵面包公溫情的一面,《智斬魯齋郎》又讓觀眾看到包公智慧的一面。一場文字游戲,玩起來倒頗為有趣。
劇作的橋段依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惡霸魯齋郎仗著先祖爺勞苦功高,加上有高皇帝的鐵券丹書——“逢魯不審”“逢魯不斬”,干盡殺人越貨、欺男霸女的勾當而無所顧忌。
在舞臺上,魯齋郎以丑腳三花臉應工,將流氓惡霸的“壞”刻畫得讓人義憤填膺;吏部尚書趙荀欽以老丑應工,表現了一個保守圓滑、明哲保身的為政者形象;包拯以凈腳大花臉應工,與以往塑造的包公形象多有新變——觀眾看見了一個沉穩剛直且充滿智慧的包公。
包公年逾五旬,早過了血氣方剛的年紀,可那疾惡如仇的個性,怎么能容忍壞人作惡?在第二場“情深”中,夫人的一板唱,給剛直包公摁了“暫停鍵”,也給“智慧包公”摁了“啟動鍵”:“須知道百年期你人生將半,再不是血氣方剛猛少年。路不通另尋個迂回蜿轉,不動氣多動腦免傷心肝。”一個賢德夫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本劇的核心敘事情節沒有發生變化,主題依然是“智斬”。起初,面對鐵券丹書的護體,即使民怨沸騰,包公也束手無策;及至求助皇帝仁宗,怎料仁宗的態度也是晦暗不明,加上在仁宗一旁堅決維護祖宗成法威權的吏部尚書的勸誡,他更感彷徨;好在仁宗的欲說還休、意味深長,讓包拯心里落了定——棄車保帥,畢竟天下苦魯齋郎久矣。
于是,第六場“請旨”臨結尾,包拯與仁宗的對話,雖然一句唱詞沒有,但對全劇的劇情推進確實功不可沒。不過,雖然皇帝暗許棄車保帥,但怎么個棄法,包拯心里依然沒有底。
一番苦思冥想后,包拯發現“魯齋郎”與“魚齊即”3字驚人相似,茅塞頓開,心里有了主張。魯和魚不必說,郎與即也不必說,但觀眾可能會對齋與齊的相似略有疑問。在我們的漢字書寫中,繁體的齋寫作“齋”,繁體的齊寫作“齊”。如此看來,劇情的推進,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也是我們在本次川劇匯演中,看見關于本劇的海報、各種介紹,宣發團隊都將“齋”寫作“齋”的緣故。這也算在劇作外就先給觀眾系上的一粒扣子,當舞臺上,包拯把這粒扣子解開,斬了惡霸,觀眾內心大呼過癮之余,才明了伏筆在何處。
在本劇中,智慧包公的“智”表現在兩場中。
第一次是在“巧救”一場中,他對魯齋郎軟硬皆施,特別是綿里藏針講出南俠展昭的故事后,魯齋郎最終妥協放了王桂蘭。第二次是在“智斬”一場中,以“魚齊即”請旨問斬然后,再略加點畫,即可名正言順斬掉魯齋郎,既順天意也慰民心。即使替皇上背上違背先皇的罪名,也在所不惜。這一場,我們不僅看見了包拯的擔當,更看見了他的智慧。
如果說《鍘美案》中的包公四平八穩的話,那么,《鍘侄賠情》讓觀眾看見了包公的溫情,《智斬魯齋郎》則讓觀眾看見了情商與智商都在線的新包公。這是最值得讓人欣喜的。
依然是彈戲,依然是高腔,依然是傳統戲,依然是遂寧市川劇團——他們對傳統川劇藝術的堅守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我們對川劇藝術的未來,有了更多底氣和自信。
(任紅軍,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一級藝術研究,《四川戲劇》主編助理,博士研究生導師,成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來源:遂寧文聯/川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