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一項校規在網絡上掀起了一陣輿論的波瀾,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
![]()
學校明確規定,即便學生當天沒有課程安排,也不被允許待在宿舍。這一規定猶如一道無形的枷鎖,讓大量學生在清晨時分就被迫離開溫暖舒適的宿舍。想象一下,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校園,大多數學生本可以趁著沒課的時間好好休息或者自主安排學習,卻不得不收拾行囊走出宿舍。而更糟糕的是,當天空飄起淅淅瀝瀝的雨滴,這些無處可去的學生們只能在戶外無助地徘徊。他們的身影在雨中顯得格外單薄和凄涼,與校園里原本應有的青春活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造成學生們如此窘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的教室資源十分有限。在偌大的校園里,教室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所有沒課學生的需求。盡管有些學生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自習,提升自己,但卻常常面臨著“一位難求”的尷尬局面。他們在各個教學樓之間來回奔波,希望能找到一間空教室,然而往往都是無功而返。而且,教室的開放時間和使用規則也存在諸多限制,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們的困擾。
![]()
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知識殿堂,本應是學生們學習的好去處。但遺憾的是,圖書館的容量同樣有限。當大量學生同時沒課,都希望能在圖書館里找個座位靜下心來學習時,圖書館瞬間就變得擁擠不堪。許多學生只能在圖書館門口無奈地等待,看著里面座無虛席,卻始終等不到一個空位。這種情況在考試周或者學期末等關鍵時期尤為嚴重,學生們為了能夠在圖書館學習,甚至需要提前幾個小時去排隊占位。
視頻中呈現的那一幕幕心酸場景,讓人看了不禁為之動容。下雨天,無處可去的學生們只能在校園里漫無目的地徘徊,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和疲憊。有的學生為了能有個稍微遮風擋雨的地方,甚至搬來凳子坐在室外,任憑雨水打濕自己的衣服和書本。這些畫面就像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每一個關注此事的人的心。
這種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管理方式,看
![]()
似是為了加強學校的管理秩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實際上卻可能適得其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的自由和權利受到不合理的限制時,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學校的這項規定讓他們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理解,從而對學校的管理產生不滿和反感。這種抵觸情緒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能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長期處于這種壓抑和無奈的環境中,學生們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這顯然與學校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明確表示:“高校的管理應該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學校制定任何規章制度,都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權利。”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發展一直是朝著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方向前進的。在古代,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教育。而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應該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尊重。
![]()
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其管理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可以通過召開學生代表大會、設立意見箱等方式,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規章制度,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改善教學設施和學習環境。增加教室的數量,合理安排教室的開放時間;擴大圖書館的規模,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建設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活動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只有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讓他們在校園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這項校規引發的熱議,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高校管理需要摒棄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方式,走向更加人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