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正好在還這個月的房貸。
6722億。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家國有大行前三季度凈利潤合計6722億元。
平均下來,每天凈賺24.7億
![]()
我算了算自己的房貸月供——8500塊,利率4%。突然就覺得特別諷刺。
銀行一天賺的錢,夠我還290年房貸。
1.這筆賬,怎么算都不對勁
說實話,我不是那種見不得別人賺錢的人。企業盈利天經地義,銀行作為金融機構賺錢也正常。
但問題是——憑什么躺著賺?
你去銀行存錢,現在一年期定期利率多少?已經跌破1%,有的銀行甚至更低。存10萬塊,一年利息不到1000,還不夠請朋友吃頓像樣的飯。
轉頭你要貸款買房呢?首套房貸利率普遍在3.6-4.5%之間,二套更高,能到5%以上。貸款100萬,按等額本息30年算,光利息就要還80多萬。
這中間的利差,就是銀行最穩定的利潤來源。
你說這是市場行為?可問題是,你有選擇嗎?
想買房,除了銀行貸款,你還能找誰?民間借貸?那利率更嚇人。想存錢保值,除了銀行,你敢隨便把錢放哪?
壟斷的生意,從來都是最好做的。
![]()
2.普通人的錢,是怎么一點點被“吸”走的
我有個朋友,去年買了套二手房,貸款80萬,利率5.6%。
他給我算過一筆賬:每個月還款4600多,其中本金2000出頭,剩下2500多全是利息
“前十年基本都在給銀行打工。”他苦笑著說,“等我真正開始還本金的時候,估計孩子都上初中了。”
更離譜的是信用卡。
賬單分期年化利率能到13%-18%,借唄、微粒貸這些產品,日息萬分之五看著不高,換算成年化就是18.25%。
你以為自己只是臨時周轉一下,實際上每一筆分期、每一次最低還款,都在給銀行貢獻利潤。
銀行的利潤增長曲線,和普通人的負債增長曲線,幾乎是同步上升的。
3.對比一下,你就知道這有多扯
我查了一下數據。
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同比名義增長5.1%。看著還行?
但六大行凈利潤增速是多少?工商銀行前三季度凈利潤2928億,同比增長1.5%;建設銀行2611億,增長1.8%。
![]()
你可能說,增速不高啊,才1%-2%。
問題是基數啊!人家是在6000多億的基礎上增長,你是在年收入不到3萬的基礎上增長。
再看看其他國家。
美國銀行業的凈息差(存貸款利差)大概在2.5%-3%之間,歐洲更低,日本甚至接近零利率。
中國呢?平均凈息差在2%-2.5%左右,看著差不多?
但別忘了,中國的貸款規模是全球最大的。2025年三季度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已超過270萬億元。這個體量下,哪怕1%的利差都是天文數字。
4.銀行到底在干什么?
我不是說銀行不該賺錢。
金融機構承擔風險,提供服務,獲得回報,這是商業邏輯。
但問題是,現在的銀行還在承擔多少風險?
房貸有房子抵押,企業貸款有擔保和抵押物,信用卡有征信系統兜底。壞賬率控制在1%左右,這在全球都算極低水平。
風險這么低,利潤這么高,憑什么?
說白了,就是因為壟斷。
![]()
你去銀行辦業務,排隊一小時是常態。柜臺辦理要收手續費,網上辦理也要收服務費。轉賬要錢,取現要錢,連查個流水都可能要錢。
每一個環節,都在收費。
而這些費用,最終都會體現在銀行的財報里,變成那個讓人眼紅的利潤數字。
5.這筆錢,本該去哪?
6722億是什么概念?
夠建200個三甲醫院,夠修5000公里高鐵,夠資助2000萬個貧困大學生完成四年學業。
但它現在躺在銀行的賬上。
我不是說銀行不該有利潤,而是這個利潤是不是太高了?
金融的本質是什么?是服務實體經濟,是讓錢流動起來,去創造更多價值。
但現在呢?
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實體制造業融資成本高,創業者拿不到啟動資金。
錢都堆在銀行體系里空轉,賺的是利差的錢,而不是創造價值的錢。
6.改變,真的那么難嗎?
其實不是沒有辦法。
降低存貸款利差,讓利給實體經濟和普通借貸者,這是最直接的方式。
但銀行愿意嗎?
![]()
你看這幾年,央行一直在推動LPR改革,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確實降了一些,但降幅有限。
為什么?
因為銀行也有自己的考核壓力,也要保證利潤增長,也要給股東交代。
這就是矛盾所在。
一邊是普通人越來越重的債務負擔,一邊是銀行越來越高的利潤數字。
這個天平,什么時候能平衡一點?
7.你的房貸利率是多少?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說:抱怨有什么用?該還的房貸還是得還。
對,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這筆錢去了哪里。
你每個月的房貸月供,你每一筆信用卡分期,你每一次銀行轉賬的手續費,最終都會匯聚成那個龐大的數字——6722億。
而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改變,但我知道,如果所有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那就永遠不會改變。
金融改革喊了這么多年,利率市場化也推進了這么久。
但普通人的感受呢?
房貸還是那么貴,存款利息還是那么低,銀行的利潤還是那么高。
或許有一天,當銀行真正開始服務實體、讓利于民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金融改革真的來了。
在那之前,我們只能繼續還房貸,繼續看著銀行財報上那些亮眼的數字,繼續問自己:
憑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