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加沙停火20點計劃",承諾將"立即部署"國際穩定部隊(ISF)進駐加沙。
然而當日歷翻到11月初,這支被寄予厚望的多國部隊,沒有正式派兵國,沒有明確指揮架構,甚至連部隊該持槍巡邏還是徒手維和都懸而未決。
面對加沙街頭未散的硝煙、哈馬斯暗處的槍口、以色列劃定的紅線,以及各國互相矛盾的利益訴求,一個根本性問題正橫亙在所有談判者面前。
這支被特朗普稱為"關鍵要素"的國際部隊,究竟要如何才能在加沙這個火藥桶上實現不可能平衡?
當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直言"沒有國家愿意在加沙街頭荷槍巡邏",當土耳其雖斡旋停火卻被以色列拒之門外,
當各國為"維和"與"維穩"一字之差爭執不休,所謂的"立即部署"正淪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
多國部隊組建的關鍵阻礙點
特朗普提出的 “國際穩定部隊” 計劃,自公布以來便因諸多關鍵問題模糊不清,成為各國參與的主要阻礙。
潛在參與國首要訴求便是明確任務授權、部隊規模與指揮結構,部分國家更是直接提出。
ISF 必須是過渡性部隊且需設定時間上限,畢竟沒有國家愿意陷入一場無明確期限、職責模糊的行動中。
這種對核心信息的明確需求,源于各國對自身責任與風險的考量,若連基本行動框架都無法確定,后續派兵決策便無從談起。
在派兵主體的選擇上,爭議同樣尖銳。不同參與方背景的傾向,直接關系到行動的中立性與認可度。
![]()
若以西方國家為主導,極易被視為偏袒以色列,難以獲得巴勒斯坦及周邊阿拉伯國家的信任。
若以阿拉伯國家為主,又會引發以色列的警惕,畢竟以色列對部分阿拉伯國家仍存在敵對認知。
沙特、埃及等國便明確表態,參與 ISF 的前提是必須以 “兩國方案” 為基礎,這一前提條件進一步加劇了派兵主體選擇的復雜性,讓原本就停滯的計劃更難推進。
任務授權的不清晰,更是讓潛在參與國顧慮重重。各國無法準確判斷自身在行動中的職責邊界,不清楚在面對加沙復雜局勢時,究竟擁有哪些決策權力、需要承擔哪些具體責任。
是僅負責培訓巴勒斯坦警察,還是要直接參與邊界管控與沖突調解?若遇到武裝組織襲擾,是否有權主動出擊?
這些模糊之處,使得各國在評估風險時難以量化,自然不敢輕易承諾派兵,最終導致特朗普 “立即部署” 的承諾逐漸淪為空談。
![]()
以軍撤軍與 ISF 部署的矛盾
以軍撤軍與 ISF 部署的銜接,是 “國際穩定部隊” 計劃落地的另一大關鍵難題,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空白,直接影響著計劃推進的節奏。
協助以軍進一步撤出加沙本是 ISF 的重要職責,這一安排也被視為推動巴以雙方緩和局勢、為后續和平進程創造條件的關鍵一步。
但現實情況是,計劃并未明確以軍撤軍的具體時間表,僅提及以色列可保留 “安全緩沖區”。
且對緩沖區的范圍未做界定,這種模糊性讓 ISF 的部署失去了明確的時間節點與行動范圍參考。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此的表態,進一步加劇了銜接的不確定性。
他提出,以軍撤軍將采取分步實施的方式,且需與人質釋放、ISF 到位等條件掛鉤,同時強調將長期保留 “安全緩沖區”,直至消除所謂的 “恐怖威脅”。
![]()
這種將撤軍與多重條件綁定的做法,使得以軍撤出的進程充滿變數。
若人質釋放問題陷入僵局,或 ISF 部署因其他爭議無法按時到位,以軍撤軍便可能無限期拖延。
而 ISF 若在以軍未完成撤軍的情況下部署,又將面臨與以軍職責交叉、甚至沖突的風險。
更為關鍵的是,ISF 管控范圍與以色列 “安全緩沖區” 之間存在明顯的劃分空白。
兩者在加沙地區的職能如何協調,如何避免管轄重疊或無人管控的區域出現,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協商結果。
例如,在緩沖區附近發生武裝沖突,究竟由以軍負責處置還是 ISF 介入?
邊界管控中,ISF 與以軍在人員、物資進出審核上的權責如何劃分?這些未解決的銜接問題,讓 ISF 部署缺乏清晰的行動邊界,也讓各國對參與后的協同作戰充滿擔憂。
![]()
哈馬斯態度對計劃的制約
作為加沙地區實際影響力顯著的力量,哈馬斯的態度如同一塊 “絆腳石”,直接制約著 “國際穩定部隊” 計劃的落地。
計劃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加沙非軍事化,要求武裝組織解除武裝,可哈馬斯對此明確拒絕,僅表示愿意就武器與安全問題展開進一步談判,這種立場與計劃核心訴求形成根本分歧。
對哈馬斯而言,武裝力量是其在加沙立足的重要支撐,輕易解除武裝意味著喪失話語權,自然不會輕易妥協,這讓計劃推進從根源上遭遇阻力。
加沙當前的安全局勢,也因哈馬斯未解除武裝而更顯復雜,間接增加了 ISF 部署的風險。
如今的加沙,武裝組織與犯罪團伙活動從未停歇,哈馬斯的武裝存在更是讓地區沖突隱患持續發酵,再加上以軍空襲威脅未完全消散,ISF 若貿然部署,極有可能陷入類似戰區的危險局勢。
![]()
各國在評估參與風險時,不得不將與哈馬斯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納入考量。
畢竟沒有國家愿意讓本國士兵卷入一場與地方武裝直接對抗、前景不明的任務中,這種顧慮讓潛在參與國在派兵決策上愈發謹慎。
人質釋放問題的分歧,進一步凸顯了哈馬斯態度的關鍵影響,且間接延緩 ISF 部署進程。
計劃首階段要求實現被俘人質與被關押巴勒斯坦人的雙向釋放,可哈馬斯與以色列在釋放范圍上存在差異。
哈馬斯希望釋放更多被以色列關押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則對釋放人質的數量與身份有嚴格限制。
若這一問題陷入僵局,不僅會破壞巴以雙方互信,還會讓計劃后續階段的推進失去基礎,ISF 部署自然也會隨之滯后,成為計劃停滯的又一推手。
戰后加沙治理的未決事項
戰后加沙的治理架構尚未清晰,諸多未決事項讓 “國際穩定部隊” 計劃缺乏有力的后續支撐,難以形成完整的行動閉環。
“20 點計劃” 提出組建由巴勒斯坦人與國際專家構成的非政治性臨時過渡機構,卻明確排斥哈馬斯參與。
可哈馬斯在加沙擁有廣泛的民眾支持基礎,其被排除在治理架構之外,讓這一臨時機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
若無法代表加沙多數民眾的意愿,臨時機構即便成立,也難以有效開展治理工作,后續 ISF 撤出后,加沙秩序更可能陷入混亂。
潛在參與國對 ISF 過渡屬性的訴求,也與戰后治理架構的未決相關聯。部分國家堅持 ISF 必須是過渡性部隊,且要設定時間上限,待 “有實權的”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全面接管加沙后便退出。
![]()
但 “有實權的” 自治政府如何組建、權力范圍如何界定,計劃并未給出明確答案。
若自治政府組建遲遲沒有進展,ISF 過渡期限便會陷入無限期延長的可能,這與參與國 “設定時間上限” 的訴求相悖,進一步加劇了各國對參與計劃的顧慮。
計劃提及的 “獨立監察員監督下的加沙非軍事化”,同樣存在諸多未決細節,讓治理架構的落地缺乏可操作依據。
獨立監察員的任命主體尚不明確,是由聯合國指派,還是由巴以雙方及國際社會共同推選?其權限范圍也未界定,是僅負責監督非軍事化進程,還是有權介入加沙日常治理?
此外,非軍事化的具體執行標準也模糊不清,如武器收繳的范圍、武裝人員的安置方式等,這些空白讓治理架構僅停留在 “設想” 層面,無法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拖累 ISF 計劃的整體推進。
![]()
結語
特朗普 “國際穩定部隊” 入加沙的計劃,從高調宣稱 “立即部署” 到陷入停滯,暴露了巴以局勢的復雜性與多國協作的艱難。
核心爭議、銜接難題、哈馬斯制約、治理空白,四大問題相互交織,讓計劃淪為 “空頭支票”。加沙的穩定不僅需要合理的計劃設計,更需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深層矛盾。
若無法打破當前僵局,加沙的和平曙光或將繼續推遲,而這場圍繞多國部隊的博弈。
也成為國際社會解決地區沖突時需反思的典型案例 —— 唯有尊重地區實際、兼顧各方訴求,才能讓穩定計劃真正落地見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