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這個夏天刷屏的《浪浪山小妖怪》,小豬妖離開浪浪山,和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團取經,他們的喜怒哀樂、無奈與善良,讓人重新感受到妖怪文化的魅力。
![]()
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劇照
其實,翻開古代筆記與小說,關于精怪的故事數不勝數,它們或神秘、或頑皮、或善良、或狡黠,有的溫情助人,有的作祟復仇,也有許多夾雜著對親情、愛情的眷戀和執著。
只是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這些故事往往零散雜亂,難以一窺全貌。作為嚴優“中國神幻敘事研究三部曲”的收官作,《諸怪紀》讓我們得以一覽無余。
![]()
![]()
![]()
![]()
嚴優老師最新力作《諸怪紀》
從精怪助人、精怪報恩、精怪作祟、精怪復仇到精怪與人類的感情、精怪的秘密等,這本書讓那些本來只屬于角落的精怪,變得豐富生動起來。
![]()
“道術收狐精”
清繪本《聊齋全圖》
“荷花三娘子現身”
清繪本《聊齋全圖》
![]()
每個奇幻故事背后,其實都藏著古人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與寄托,讀完它你將重新認識那些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小妖怪。
![]()
一、什么是“妖魔鬼怪”
你真的分得清楚嗎
“精怪”是一個幾乎能喚起全人類好奇心的話題,但在中國,這一概念尤為豐富、龐雜。古人愛講精怪故事,無論動植物、自然之物,還是日常器具,似乎都可能因時光流轉、靈氣凝聚,化為有靈之體。精怪故事的積累之多、分布之廣、持續之久,超乎想象,成為中國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精怪”到底指什么?嚴優老師指出,中國神幻敘事中的“精怪”,從屬于一個更大的概念范疇——“靈”,即“萬物有靈”的“靈性”。在“靈”之下,又有“神”“仙”“鬼”“妖”“怪”“異”“魅”“魔”等諸多概念,它們彼此關聯卻各有側重。比如,“神”多為天地自然的主宰,“仙”是修煉得道的超凡存在,“鬼”以亡魂居多,“妖”與“怪”則更多代表反常和異類。
![]()
“豬精豬守拙”,清·佚名《后西游記》
“精怪”二字合成,歷經漫長演化。古人認為,精是萬物中最純粹、精華之氣所聚,怪則帶有反常、異樣的意味。凡非人之物,因長期修煉、靈氣匯聚或機緣巧合,獲得變化、產生靈性,化為精怪。
這些精怪既可善良助人,也能作祟為害,更多時候則游走于人和物的邊界,既有人的情感、語言和行為,也常具備超越常人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精怪”與“妖怪”雖常被混用,但前者本意中性,不預設善惡,而“妖怪”則往往帶有貶義。日本稱“妖怪學”,中國學界則更傾向于“精怪研究”。
![]()
“龍王”,清·佚名《后西游記》
這本書嚴謹地將“精怪”定義為:
精怪是這樣一種靈性的存在:它們由非人之物(動物 / 植物 / 自然無機物 / 人工器物等)因為某種原因(存在時間很長 / 修煉 / 被點化 / 得到某種特殊物質等)通過靈性變化而來,通常具有全部或部分人的特質(化人形 / 說人話 / 具備人的思維情感 / 按照人的習慣行事等),有些甚至擁有超越人類的能力;它們有意無意地進入了人類的世界,常對人類生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因為有如此豐富的分類和內涵,精怪故事歷久彌新,成為中國人思考人與世界關系、寄托精神與想象力的重要載體。
![]()
二、一本“妖怪”大全集
你想看的這里都有
翻開《諸怪紀》,仿佛進入了一個真正的“妖怪百科全書”,書中對于“精怪”這一龐雜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從不同維度呈現出中國古代精怪故事的繽紛面貌。
如果按善惡標準,精怪有善有惡,也有超然于善惡之外的“中性角色”;按活動空間,可以是山中精靈、水里怪物、土下妖異;按能力,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堪比人類,甚至遠超凡人;而按照物種,則更是萬象包羅:飛禽走獸、蛇鱗甲蟲,花草樹木,金銀玉石,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小器物,幾乎無所不包。
![]()
“九尾狐”,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柳仙”,清·倚云氏《繡像升仙傳》
![]()
動物精怪在中國古籍中最為常見,從虎、狐、狼、蛇、魚、龜,到貓、鼠、蝴蝶、蜈蚣,凡你能想到的動物,都有可能幻化為有靈之體。植物精怪則有槐、松、桂、梅、荷花等花草樹木,也有人參、茯苓等藥材之精。更有無機之物如玉石金銀,和人工器物如筆墨紙硯、燈籠鐘表等,在故事里都能因機緣成精。萬物皆可成精,正是中國精怪敘事最迷人的想象力所在。
![]()
兔兒爺算是民間封的“神”,形象介于神、仙、神獸、精怪之間,圖為民間玩具兔兒爺
再來看精怪成型的多種原因與途徑,有的“物老成精”,日月積累、歲久年深;有的苦心修煉,像人一樣追求升華;有的依靠吸取人的精氣,或借助神仙點化,甚至偶得奇珍異寶,由此獲得靈性。只有經歷了靈性的變化,從反常的“物怪”邁入具備人性與自主意志的“精怪”,它們才成為古人筆下真正生動的故事主角。
![]()
“白蛇、青蛇、許仙等”
清·陳遇乾《繡像義妖全傳》
在精怪敘事里也有鄙視鏈,通常是:廣義物怪< 不具完全人形的精怪 <普通女精怪<普通男精怪< 本事神奇超越人類的精怪< pan>。其中,雖然普通男女精怪都能完全幻化人形,但比照人類社會女性 <男性的性別敘事和傳統觀念,便有了某物“僅僅修得女體”的說法,其內在含義是:女精怪的精變尚處于未完成階段;想上一個臺階,還要繼續修煉。當然,有些道行高深的精怪不受此約束,能視自己需求“隨人現化”,可男可女。< pan>
先秦兩漢古籍中出現的多為廣義物怪;六朝志怪中漸多低級精怪(不具完全人形,或僅具大致人形但舉止幼稚粗拙);唐宋傳奇興盛,精怪敘事大發展,女精怪、男精怪、本事超越人類的精怪頻出,故事類型漸趨豐富,但對精怪多樣性的挖掘尚不夠深刻;明清之際神魔小說大行,民眾尤喜談妖說怪,神幻敘事中精怪的性格得到豐富,甚至擺脫簡單善惡觀,映照出人性的復雜多樣——這在《聊齋志異》中達到高峰。
![]()
《聊齋志異》寫了幾個虎精報恩的故事,比如《二班》。圖為“二班”,清繪本《聊齋全圖》。
無論你偏愛狡黠狐仙、忠誠義貓,還是神奇花木、頑皮器物,這本書都能滿足你對中國妖怪世界的全部好奇。
![]()
三、為什么要看諸怪記?
它是人間世界的縮影
我們為什么至今還愛看精怪的故事?答案也許就在精怪的“人性”與“靈性”之中。精怪,本就是人類想象的產物,是古人把對外物的好奇、敬畏與情感,一層層地投射到動植物、器物甚至風雨雷電上。它們常常化為人形,穿人的衣裳,說人話,擁有人的思想和情感,模仿甚至超越人類的行為模式。正因為如此,精怪們才能悄無聲息地進入人間世界,與人類互動、糾纏,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者。
但精怪始終不是人。它們的“人性”只是暫時的,一旦身份暴露或環境變化,就會現出原形。這種時而親切、時而陌生的雙重屬性,讓精怪成為我們與世界之間的一面鏡子。與遠古時期神祇和怪物的“他者”形象不同,后來的精怪故事越來越多地讓精怪靠近人、理解人,乃至與人類共情。這其實是中國人不斷追問自身、試圖理解和掌控世界的一種文化姿態——將所有“異類”拉進人的世界,用故事去解釋、安放、甚至治愈內心的復雜情感。
![]()
“呂洞賓與柳精”
清·汪祺繡像《呂洞賓祖師全傳》
更重要的是,精怪故事承載著中國古代“萬物有靈”“萬物可變”“萬物互通”的世界觀。任何生命、乃至無生命之物,只要因緣際會、積蓄靈氣,都有資格變化、進化,成為具有靈性的存在。人與精怪的相遇和互動,不只是獵奇與驚嘆,更是人生百態的投影:有幫助與庇佑,也有傷害與復仇;有溫暖的親情、友情、愛情,也有因誤會和欲望帶來的糾葛與悲劇。
正因此,《諸怪紀》不僅是一本妖怪故事集,更像是一部“人間百科”。嚴優老師延續“三部曲”一貫的筆記風格,把精怪與人類的關系細分為正面、負面、自身三個維度,梳理出精怪預言、庇佑、報恩、戀愛、復仇、揭底、嘲諷、爭斗等豐富主題。每一個故事,其實都是關于人自身困境與希望的隱喻。通過這些傳奇、幽默、感傷、荒誕的精怪故事,我們重新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世間萬象的變幻流轉。
![]()
“小人小馬很熱鬧”,清繪本《聊齋全圖》
在現實世界之外,有這樣一個奇幻空間,包容了所有未被理解的情感與幻想。或許這正是精怪故事流傳千年的秘密,也是我們今天依然被它吸引、安慰和啟發的理由。
![]()
中國古代的精怪故事中,
哪個令你印象最為深刻?
在留言區展開來說說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最新力作
返回筆記與小說的光怪世界
帶你打開古人身邊的精怪傳奇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End-
觀點資料來源:《諸怪紀》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只妖怪
它映照出我們的孤獨與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