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這回玩得挺絕啊。
據路透社11月4日報道,韓國三星SDI公司表示,其正在與特斯拉就儲能電池供應進行洽談。據悉,這筆訂單的價值可能超過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8.50億元)。
![]()
找三星買電池?一出手就是150億?這操作,表面看是商業合作,仔細一琢磨,味道不對。
這分明是在供應鏈上“去中國化”的又一步棋。
但有意思的是,這步棋下得有點擰巴。怎么說?咱們慢慢聊。
先看這個數字:3萬億韓元,折合人民幣148.5億。這錢多到什么程度?夠造三艘中型郵輪,或者建一座大型芯片廠。特斯拉這次是真舍得花錢。
可問題是,特斯拉不是一直用著中國的電池嗎?寧德時代、比亞迪,用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要換供應商?
這事得從今年4月說起。特斯拉的財務總監塔內賈說了句大實話:美國關稅讓公司“受不了了”。這話翻譯成人話就是:從中國進貨太貴,這生意沒法做了!
所以你看,特斯拉找三星,不是不想用中國電池,是用不起了。
![]()
但這事有意思就有意思在:三星的電池材料從哪來?答案可能會讓特斯拉尷尬——大部分還得從中國進口。
這就好比你去西餐廳點牛排,以為吃的是澳洲牛肉,結果廚師告訴你,牛是在澳洲養的,但飼料全是從中國進口的。
繞了這一大圈,圖啥呢?
再說儲能電池這個市場。現在全球儲能電池,十塊里有九塊是中國造。不是因為便宜,是因為又好又便宜。中國在這塊的優勢,不是一時半會能追上的。
特斯拉這波操作,有點像什么呢?像極了那些一邊抱怨中國制造,一邊離了中國制造還活不下去的某些企業。
說起來也挺諷刺。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當年可是享受了多少優惠政策。現在倒好,轉身就要“去中國化”。這算不算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
不過咱們也得理解特斯拉的難處。畢竟企業要生存,要賺錢。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逼得企業不得不另尋出路。
![]()
但問題是,這條路走得通嗎?
三星的產能跟得上嗎?質量能達到要求嗎?成本控制得住嗎?這些都是問號。
我認識一個做儲能的朋友說,現在全球儲能市場火得一塌糊涂。中國企業的訂單都排到明年了,根本不愁賣。特斯拉這筆訂單,丟了也就丟了,影響不大。
那特斯拉為什么還要這么折騰?
說白了,是在做給美國政府看。是在向投資人表決心:看,我們在努力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但這種政治秀,最后埋單的是誰?還不是消費者。
想想看,用更貴的電池,造更貴的儲能設備,最后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這生意,劃算嗎?
再說,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是全產業鏈的優勢。從鋰礦開采到電池回收,整個產業鏈都在中國手里。這不是換個供應商就能解決的。
這就好比你想做一盤回鍋肉,豬肉可以從國外進口,但郫縣豆瓣醬你總得用中國的吧?不用地道的調料,那味道能對嗎?
所以啊,特斯拉這步棋,下得實在是有點勉強。
![]()
不過這事也給咱們提了個醒: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已經不是說替代就能替代的了。
但同時也要看到,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一部分制造業在向東南亞轉移,一部分在向歐美回流。這是個長期趨勢。
中國制造要做的,不是守著現有的優勢,而是要繼續向上突破。要把核心技術攥得更緊,把產業鏈布局得更完善。
說回特斯拉和三星這個合作。我個人覺得,最后很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談判會很長,條件會很苛刻,最后能落實多少,真不好說。
畢竟在商言商,賠本的買賣誰也不會一直做。
對了,還有個細節你可能沒注意:這次合作說的是儲能電池,不是汽車動力電池。這說明特斯拉在汽車電池上,暫時還不敢完全不用中國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儲能電池可以換供應商,汽車電池卻不敢輕易換。為什么?因為汽車電池要求更高,中國的優勢更明顯。
所以說,特斯拉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在次要領域試著“去中國化”,在核心領域還得依賴中國供應鏈。
這套路,你品,你細品。
總之啊,企業要發展,終究要靠實力說話。政治因素可能會影響一時,但改變不了市場規律。
特斯拉這條路能走多遠,咱們拭目以待。不過我敢說,想要完全繞開中國供應鏈,在新能源領域玩得轉?難!
畢竟,真香定律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