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代的空戰早已從導彈與機炮的簡單的對決升級為電磁頻譜的無聲的廝殺,各類的無人機、電子對抗等新型的空戰武器也使得空戰的復雜性大大提高了。
隨著大國之間的高超音速飛機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一種不攜帶致命導彈卻能讓敵方的雷達“失明”,將敵方的通信“失聲”的飛機——電子戰機,正成為大國博弈的“王牌”,三大軍事強國中美俄的“數字之爭”也逐漸演變為了一場高水平的“科技博弈”。
![]()
而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的規模也已躍居全球之首,近日已達到160架的規模。基于美國的11艘航母都配有4至6架這樣的“標配的殺手锏”,其余的又都部署在了陸基的部隊中,不由得將全球的電磁壓制網絡都打了個滿帆的氣勢!
借助對F/A-18F超級大黃蜂的深度改造,EA-18G的配備了先進的ALQ-99干擾吊艙,能以寬頻的電磁波的形式將數百公里的空中或地面的各類雷達探頭都給“盲了”,從而為F-35的突防戰成了一道無形的“保護傘”,對敵方的各類導彈系統都能讓其“癱瘓”不敢輕易出手。但如同一枚久負重任的“老將”般的F-35機隊,輝煌的戰果背后也掩蓋了它的“老化”問題——單架的成本已達億美元以上,而隨著全球的部署其維護的壓力也隨之日俱增。
![]()
而俄羅斯的電子戰機的務實之路就更加明顯了,其核心的戰力竟僅僅就20架蘇-34M的戰機就支撐起來了。
借助了集成的Khibiny干擾系統的蘇-34M不僅能像普通的轟炸機一樣掛8噸的彈藥執行各種轟炸任務,而且還能在轟炸的同時同步實施對敵的電子壓制,對敵的指揮、通信、導彈等的指揮系統都能實施有效的干擾。這種“一機多用”策略源于經濟壓力與實戰需求:俄烏沖突中蘇-34系列損失慘重,資源必須精打細算。
借助巧奪低空的天時地利,蘇-34M不僅一再地將“高”降低了自己的身影,還借地形的掩護一一一一一不時地將“高”給了敵方的制導雷達,在敘利亞的戰場上屢試屢勝的成功的將“高”給了敵方的制導雷達,充分展現了“小而精”的出色生存智慧。不過,數量過少使其容錯率極低,任何損失都可能傷筋動骨。
![]()
其電子戰機的發展迅速,幾乎以搶先的速度占領了全球的主流,使得中國的電子戰機已經躍居世界之首,殲-16D自2021年珠海航展亮相后,短短四年內數量已突破60架,形成中型作戰編隊。
殲-16D基于國產殲-16戰機開發,配備多頻段干擾吊艙和自主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東海演習中多次成功模擬壓制敵艦雷達,為殲-20等隱身機構建“電磁安全區”。
而最關鍵的則是中國已初步構建起了從原設計、制造到整機的全部航空工業鏈條,沈陽飛機公司的年產能也已經達到了上百架的殲-16的量產,為殲-16D的快速列裝打下了基礎,此外,艦載版殲-15DT的亮相,進一步填補了中國航母編隊的電子戰空白。
可見中美俄的電子戰機數量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兵器的數量的對比,更折射出其在戰略上的截然不同的根本性質和不同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不同。
![]()
通過建立雄厚的全球航母網絡,美國就已實現了對世界的“電磁霸權”,而中國則以其龐大的工業體系的強大支撐,正在以“規模化的追趕”之勢,逐步地從“追趕”走向了“超越”的道路,而俄羅斯則以對資源的多功能的設計應對其自身的資源的嚴重的限制。
伴隨人工智能的不斷突破與隱身技術的逐步深入的融合,未來電子戰機的發展必將向更高的智能化、更大的協同化方向推進。盡管中國的殲-15DT等新型的機型已經在某些方面的性能上甚至都已對標甚至超越了美國的EA-18G,但美軍的卻依然憑借其所積累的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完善的數據庫的優勢而處于了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這場無形戰場的角逐,注定重塑未來空戰規則。
在敘利亞戰場上,蘇-34M憑借低空突防與,多次成功干擾中國崛起速度令人矚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