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機械化耕作、智能化飼喂、科學化種植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農技培訓應運而生。然而,當前一些地方農技培訓存在“走過場”,部分培訓內容照搬外地經驗,與本地實際條件不符;有的講授過于理論化,專業術語生僻難懂。這些問題背離了“育人”的核心目標,將培訓視為“完成任務”,而非“人才成長”。要讓培訓從“形式”回歸“實效”,需從內容、方式與服務三方面發力。
一是內容要“精準育才”。“新農人”培養的關鍵在于“按需施教”。培訓內容應緊扣“會種地”到“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能力轉型需求,針對種植戶、返鄉創業青年等不同群體,實行分層分類培訓。要以學員的掌握程度和滿意度為檢驗標準,建立課程動態更新機制,讓培訓內容真正貼近農民所需、適應農業所變。
二是方式要“賦能留才”。培訓不能止于課堂,更要走進田間地頭。要摒棄“填鴨式”理論灌輸,通過“理論教學+現場實操”的形式,讓農民在實踐中掌握新技術。可設立“新農人示范田”“技能標兵崗”等激勵機制,鼓勵學員互相學習,以點帶面,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同時,應注重引導農民逐步更新觀念,接受新理念,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推動他們從“被動學”向“主動干”轉變。
三是服務要“惜才暖才”。農技培訓不是“一訓了之”,而要形成可持續的成長支持體系。建立健全人才服務機制,聯動金融、農業、商務等部門提供“一站式”服務,幫助他們把所學技術轉化為經濟效益,讓“學得會”真正變成“用得好、能增收”。同時,鼓勵一批“新農人”參與更高層次培訓,支持其申報職稱、評選榮譽,培育一批有情懷、有能力、有影響力的“新農人”。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人才培育,培訓為基。各地需以“精準育才、賦能留才、服務暖才”的舉措,讓農技培訓成為農民增收的“助推器”和鄉村振興的“動力源”,培育出更多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鮮活力。(王星源)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