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在造船業替代中國,可能性有多大?這背后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近日,印度莫迪政府高調宣布入局造船業,并且首個目標就是追趕并替代中國。10月29號,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海事周”活動上發表講話,強調印度政府正在大力支持造船和港口發展。為了加緊吸引海外客戶,他還自夸印度港口的表現,稱印度港口現在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最高效的港口之一,“在許多情況下,它們的表現優于發達國家的港口”。莫迪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不排除與印度國有科欽造船廠今年的兩大表現有關:一是今年7月科欽造船廠與韓國最大造船企業現代簽署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二是10月中旬法國航運巨頭、全球第三大集裝箱運輸公司達飛海運集團又與科欽造船廠簽署了6艘液化天然氣動力集裝箱船的“巨額訂單”,價值約3億美元。尤其是在印法兩國企業簽署巨額訂單后,有印媒就宣稱,這將使得印度能夠成為中國、韓國等造船大國的“替代者”。
![]()
莫迪政府這么高調入局造船業,并一心想替代中國,這其中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首先,這反映了印度有意提升國際地位的企圖。畢竟,造船業作為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印度通過發展造船業,有利于自身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其次,這體現了印度參與全球產業競爭的決心。今年9月份,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項價值約78.6億美元的扶持計劃,包括海事發展基金,用于投資造船和海洋基礎設施。這表明莫迪政府決心參與全球造船業的競爭,試圖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以此來為自己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最后,這也是莫迪政府源于地緣政治的考量,目的主要是強化印度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形成一定的制衡。一直以來,莫迪政府都將中國視為其實現“大國夢”的“絆腳石”,所以無論在什么事情上都想與中國一爭高下,以此來證明印度比中國優秀,比中國強。既然現在中國的造船業發展如日中天,那印度勢必要與之較量一番。
![]()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在造船業上真的能替代中國嗎?可能性有多大?對此,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可能性極小。原因至少有以下這么幾點:第一,印度目前造船業所占的全球市場份額少得可憐,科欽造船廠的訂單大部分來自印度國內。而早在2022年,中日韓三國完成的船體噸位就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0%。兩者相比之下,足以看出印度與中國之間存在差距;第二,印度造船技術水平落后。雖然莫迪政府宣稱是“自主造船”,但實際上就是“組裝貼牌”,其國內造船廠的發動機、導航設備等關鍵部件全都依賴進口,沒有相關自主技術,印度拿什么來替代中國。況且,中國在大型集裝箱船領域領先,而印度尚未突破高端船舶核心技術;第三,印度造船業相關基礎設施薄弱。比如,缺乏深水船塢,大型起重機等關鍵設施與中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第四,印度國內造船廠的管理和效率存在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自稱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 在建造的時候,就事故頻繁,不是發生火災,就是零部件被盜,足見其管理松懈,效率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莫迪政府還想在造船領域替代中國,怎么可能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