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笑寒
近日,保險公司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財險公司經營業績也隨之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11月4日,已有86家財險公司披露了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86家財險公司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7萬億元,合計實現凈利潤778.27億元,且前述兩項核心經營指標可比口徑下均同比上漲,其中凈利潤大幅增長。
受訪專家表示,財險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主要受業務結構優化、經營效益改善和投資收益回暖等因素影響。
78家財險公司盈利
前述86家財險公司中,申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東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近年新成立險企,尚無完整可比數據。從可比口徑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財險公司合計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0%,合計凈利潤同比增長53.1%,增幅顯著。
具體來看,保險業務收入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產險”)、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產險”)保險業務收入均超千億元,分別以4447.32億元、2565.79億元、1596.83億元位列前三。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財險”)、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分別以855.77億元、575.40億元位列第四、第五。
凈利潤方面,86家財險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有78家財險公司實現正收益,合計實現凈利潤780.65億元;8家財險公司虧損,合計虧損額為2.38億元。具體來看,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36.29億元、155.55億元、87.67億元、34.88億元、18.59億元,位居前五。
對此,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財險行業呈現出“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保險業務收入平穩增長,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這表明行業的盈利能力正在顯著增強。其背后驅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業務結構優化,車險市場在綜合改革后保持平穩,同時非車險業務在政策支持與社會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成為重要的增長引擎;二是經營效益改善,行業整體通過精細化管控降低了綜合成本,同時資本市場回暖也帶來了較好的投資收益,承保與投資雙輪驅動共同推動了凈利潤的高增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也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前三季度財險業呈現出“保費穩增長,利潤高爆發”的特點。其中,凈利潤同比大幅提升超50%,主要得益于權益市場表現較好帶來的投資收益改善以及承保端盈利能力的增強,特別是“報行合一”政策推動行業綜合成本率顯著優化。
其中,綜合成本率是衡量財險公司承保端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反映財險公司的承保端盈利能力。綜合成本率高于100%,意味著財險公司在承保業務方面出現了虧損。從綜合成本率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有50家險企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這一數量相較于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馬太效應”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合計實現凈利潤579.51億元,占行業整體凈利潤的74%,同時45家財險公司凈利潤低于1億元,行業“馬太效應”仍較為顯著。
龍格表示,財險行業“馬太效應”凸顯,是因為頭部險企在品牌、渠道、數據、資金規模上優勢顯著,能更好適應嚴監管并攤薄成本。對中小財險公司而言,應摒棄同質化競爭,聚焦細分市場,如新能源車險或打造特定股東生態等,走專業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并利用“小快靈”優勢優化成本與服務。
楊帆也表示,中小財險公司破局的關鍵在于避免同質化競爭。中小財險公司可以通過聚焦責任險、健康險或特定行業的風險保障等細分市場或新興領域,通過產品創新和快速服務建立差異化優勢。同時,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提升運營效率與客戶體驗,或通過深化與渠道、科技平臺的合作,以輕資產模式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
來源:證券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