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兩漢時期,曾有一本書被民間稱之為“天書”。
此書就是張良恩師黃石公的畢生心血《素書》。
它集合了儒、道、兵、法幾家之長,闡述了關于宇宙人生、治國理政的獨特思想。
后來因為秦末天下大亂,黃石公將《素書》傳于張良。
張良在此書的點撥下,這才成為“謀圣”,助力劉邦一統天下。
實際上,《素書》中除了兵法策略,更是擁有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今天詩詞君給大家分享“本德宗道”一章的5句話,鞭辟入里,言簡意賅,讀懂受用不盡。
![]()
01
先莫先于修德
東漢經學大師王符說: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
一個人沒有學識,最多是個愚人,但若是德行不好,舉止不端,就會為禍一方。
所以人這一生,唯有先修得好品行,才能安穩立世而不倒。
《史記·留候傳》中就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詩詞征稿中,關注公眾號投稿。
一天,張良路過一座橋,迎面走來一位胡須盡白的老人。
就在此時,老人突然停下腳步,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丟到橋底。
老人當即喝道:“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張良頓時一愣,雖有不解,但看到對方年紀很大,就依他照做。
他不僅撿回了鞋,還恭敬地將鞋撿回來穿在了老人腳上。
誰料,老人又把鞋丟了下去,并再次喚他撿鞋。
張良苦笑一聲,但仍舊照做。
如此反復三次之后,老人大贊他“孺子可教”,并傳授給他《素書》。
這就是,黃石公三試張良的故事。
正是張良始終恭敬有禮,德才兼備,黃石公這才決定傾囊相授。
古人常說:厚德載物,好人有好福。
只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世間萬物,才能為自己迎來福氣。
但一個人若德行不夠,就無法成就大事。哪怕僥幸獲得一些成績,福緣也是淺薄的。
《菜根譚》中有言:“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
世間的財富、地位和名聲,如果是通過提高品行和修養所得,那么就像生長在山野的花草自然會繁茂昌盛、綿延不斷。
沒有厚德,僅靠功名、機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就會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為缺乏生長的土壤,馬上就會枯萎。
孔子也說,子欲為事,先為人圣。
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之前,先得把人做好。
才華可以讓人走得很快,但唯有深厚的品行,才能讓人走得更遠。
無論何時,修一個好德行,才能擁有好福氣。
02
安莫安于忍辱
秦漢時期,戰火紛飛,國無法度,民不聊生。
很多人因為一點小小的爭執,便會大打出手,甚至喪命于此。
但黃石公卻一生平安無事,并且活到86歲的高齡。
在他看來,人活著想要平平安安,與外界環境無關,而在于自己能忍讓。
很多人因為咽不下一口氣,常常與人發生口角。
可是在憤怒之時,不經意間,他們自己就會遭到傷害。
只有捺住脾氣,忍下委屈,才能大事化小,保全自己。
張耳和陳馀都是魏國的名士。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后,用重金懸賞捉拿這兩人。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改名換姓逃到陳國,做起了一個小官吏的家丁。
一天,那個小官因為一點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陳馀。
陳馀身居高位多年,哪里受過這樣的侮辱,怒不可遏,當即想起來反抗。
張耳卻在旁邊一把拽住了陳馀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發作。
陳馀只好忍受著鞭打,直到小官離去。
張耳見到他滿臉的不服氣,就直言道:“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就去和一個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聽了這話,陳馀這才幡然醒悟。
就這樣,二人耐著性子和脾氣,隱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楚漢相爭兩人才出山,發揮才能,最后各自封侯拜將。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爭強好勝,卻不知你的針鋒相對只會與人結下仇怨,結果將自己置于險地。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能屈能伸,及時退讓認慫。
正如《易經》所言:“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人活于世,少一點計較,多一些忍讓,才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詩心若無處歸依,
就會在喧囂中沉沒。
我們設立:守護詩脈群
每日寄詩,互守心燈,
不讓詩脈熄滅。
若你愿意留一盞心燈,
可掃碼入群
今日寄詩已在等你。
03
吉莫吉于知足
黃石公在《素書》中說:“給人帶來最多吉祥的,是知道滿足;給人造成最大苦難的,是太多欲望。”
人想要活得幸福順遂,靠的不是物質的堆積,而是依賴于一顆懂得滿足的心。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建立漢朝。
劉邦當即尊張良為“帝師”,并在最富庶的齊地,封地三萬戶,讓他功居百官之首。
張良卻推辭不受,而是選擇了貧瘠的留地,食邑萬戶。
當時滿朝文武都不理解,認為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實在太傻。
但張良卻只是搖搖頭道:我有口飯吃就夠了。
后來他更是辭去朝廷的官職,主動退隱山林,成為一名閑散道人。
每天就是云游四方,讀書論道,活得十分逍遙自在。
而那些開國功臣雖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卻陷入權力的爭斗中無法自拔。
眾人之中,唯有張良功成身退,就連他的兒子也能安然繼承爵位。
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總想著要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
可一旦被欲望捆綁,最終就會在無窮無盡地物欲追求中,變得精疲力竭。
莊子說,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生在世,三千繁華,終歸一日三餐,一粥一飯。
活著真的不必追求太多,只要能夠吃飽穿暖,生活無憂,就是人生最大的吉祥與幸運。
![]()
04
敗莫敗于多私
公元前203年,韓信攻破齊國后,當即給劉邦寫信邀功,請封“假齊王”。
當時劉邦身處滎陽,戰事十分危急。
他讀完來信,憤怒不已,正要寫信呵斥,張良立馬勸道:“如若反對,韓信必反。不如借此機會成全韓信,讓他鎮守齊國。”
正是張良的勸告,劉邦這才安撫住了韓信,得以全力擊敗項羽。
要知道,人的本性就是逐利的,總是為財而聚,因財而散。
一個有私心之人,只肯獨享利益,結局就是眾叛親離,無利可圖。
劉邦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他有魄力,在關鍵時刻敢于舍棄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之初,戰斗力很弱,謀士們紛紛責怪兵士無能。
但曾國藩卻一言不發,而是張貼一封公告:湘軍的俸祿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
兵士一聽如此豐厚的待遇,內心很是感激,戰場上個個奮勇殺敵。
每次打完勝仗,曾國藩也不貪功,而是豪氣地對部下論功行賞,加官晉爵。
于是,越來越多的好漢能人,申請加入曾國藩的軍隊。
就這樣,一支地方組建的散兵游勇,短短三兩年間,就成為清軍第一戰力。
最終湘軍多次平定叛亂,曾國藩也立下豐功偉業,成為清末第一名臣。
《省心錄》中云:“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總想把利益攥在自己手上,不肯讓利于人,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也會漸漸疏遠。
而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分享利益,善于謀求更大的發展。
當你能夠讓利于人,聚攏了人心,到最后賺到的還是自己。
05
孤莫孤于自恃
《史記》中記載,張良一生立功無數,深得劉邦器重,卻從不自恃清高。
無論是文臣武將,都能與他交好。
就如張良自己所說,不伐其功,不矜其能。
一個人若是自視甚高,遭人嫌棄不說,還會招來禍患。
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自幼神武有力,好騎射。
19歲那年,他第一次獨自出征,一夜之間便奪取安楚拉庫、內河的20多處屯寨,掠獲人畜萬余,戰果赫赫。
一時之間,部落中諸多將領謀士,紛紛向他示好。
褚英的威名盛至極點,努爾哈赤封他為貝勒,授命他執掌國政。主意。
而此時,褚英也志得意滿。
他開始輕視那些部落重臣,并肆意凌辱他們,久而久之,就讓那些心腹懷恨在心。
后來,面對皇太極等兄弟的示好,他又直言對方不配與自己相比,一下子激怒了皇太極。
很快,努爾哈赤的其他子嗣與心腹大臣就聯合起來對付他。
褚英孤立無援,一再落入眾人設計的圈套,漸漸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
他本可以收斂自己,等待東山再起。
誰知他仍舊自以為是,想要率軍謀反,結果失敗后,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
古訓有言: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一個人為人太過傲氣,目中無人,無意間就會招致他人的怨恨。
時間一久,朋友棄你而去不說,還四處樹敵,最終受人孤立。
王陽明說,處朋友,相下得益,相上則損。
與人交往,你只有放得下身段,壓得住傲氣,才能得人幫受人助,成就一番事業。
史學教授劉泗曾說,《素書》可謂為人處世之范本,中華智謀之瑰寶。
原本的張良有勇無謀,獨自刺殺秦始皇失敗后,只得東躲西藏。
可在得到《素書》之后,他一改往日的魯莽愚笨,變得謙遜聰慧。
后來,張良歸隱山林,將此書廣散于天下。
千百年來,有人通過它,悟透了人生哲理;也有人通過它,窺見了普通人成長的秘籍。
點個在看,讀懂文中這5句話,領悟處世的智慧,開悟己心,你也能過上更加自在的生活。
*作者:每晚yy。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編輯:霄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