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澳大利亞人正以驚人速度摒棄傳統的朝九晚五辦公室工作,最新報告發現僅有38%的Z世代擁有單一全職工作。
這項發人深省的數據來自任仕達最新報告《Z世代職場藍圖:快速變革,聚焦未來》。研究顯示,在攀爬企業晉升階梯曾是職業成功標志的世界里,Z世代正在重新定義規則。
半數年輕職場人士計劃在職業生涯早期階段暫停工作,僅6%打算長期堅守現有崗位。超過三分之一(35%)受訪者表示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離職。
社會企業家米莉·班尼斯特來自悉尼,現年28歲,屬于日益壯大的Z世代群體中的一員。她主動擺脫朝九晚五的機械工作,致力于構建以自由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職業生涯。
在海外成功建立自由職業業務后,班尼斯特女士受自身平衡事業抱負與慢性疾病的經歷啟發,創立了青年心理健康慈善機構。她表示,Z世代的職場態度并非消極躺平,而是以自身方式重新定義成功。
“人們存在誤解,認為Z世代在抗拒工作概念,”她說。
![]()
米莉·班尼斯特(如圖)屬于日益壯大的Z世代群體,他們正主動擺脫朝九晚五的機械工作
“我不認為情況如此。我認為他們正在重新定義當今的工作模式。
“如今的節奏、壓力乃至可能性都已截然不同,傳統的‘學習、工作、退休’模式根本不符合這代人的現實處境。”
班尼斯特女士將同齡人的頻繁跳槽歸因于他們清楚自己的目標,卻不知如何實現。
“他們環顧四周心想:現在完全是生存模式。如果感覺這份工作不合適,而我有機會找到薪酬更高或更符合價值觀的崗位,他們就會果斷行動,”她解釋道。
![]()
“他們懷揣著這樣的希望:只要持續追隨興趣所在,同時兼顧生活成本,終將找到更有意義的事業。因為工作不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工具。”
班尼斯特女士指出,她近期開展的研究顯示,86%的年輕人因生活成本壓力而放棄了夢想。
“在人工智能興起、住房危機、疫情沖擊、生活成本攀升、入門級崗位減少的多重影響下,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蕩局面,”她表示。
“我們正經歷希望赤字——如果連日常雜貨都負擔不起,更不用說安身之所和心理支持,工作的意義何在?
![]()
“他們在探索如何構建不犧牲身心健康的事業。否則,一切又有何意義?”
班尼斯特女士認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出現使Z世代陷入不可持續的惡性循環。
“這是全方位且持續不斷的壓力源。施加在這代人身上的重壓如此之多。未來還可能惡化到什么程度呢?”
班尼斯特女士表示,雖然人們常開玩笑說Z世代(出生于1997年至2012年)員工懶惰、缺乏動力且自以為是,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有抱負、注重目標導向且適應能力強。
“我們目睹了代際之間的嚴重脫節和真實摩擦,”她說道。
“我認為那些不僅將這代視為管理難題,更將其視為共同設計未來工作模式的合作伙伴的工作場所,才能真正留住他們。”
全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22%的Z世代員工曾離職,這一比例在所有世代中最高,其中超過半數正在積極尋找新工作。
澳大利亞任仕達公司總經理安吉拉·安娜西斯指出,雇主們正見證Z世代對工作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許多人選擇在職業生涯早期暫停工作并非因為倦怠,而是將其作為重新調整、旅行或重新定位目標的主動選擇,”她表示。
“這代人不畏懼打破傳統職業時間線。在職業生涯早期花費六個月從事自由職業、進修學習或探索激情項目,在他們看來不是風險,而是一種策略。”
安娜西斯女士強調,與前輩不同,Z世代不會將忠誠度與任職時長劃等號。
“如果職位與他們的價值觀、成長預期或生活方式不符,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有時甚至在一年內就會做出決定,”她補充道。
安娜西斯女士指出,傳統職業階梯正在缺失若干層級——自2024年1月以來,全球入門級職位發布量下降29%,其中科技、金融和物流領域跌幅尤為明顯。
但她表示,Z世代正通過組合多種工作、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學習、尋找提供真實晉升路徑的雇主等方式,自主搭建職業發展通道。
“澳大利亞的Z世代并非消極懈怠——他們充滿動力。他們渴望成長、意義和靈活性,并且愿意快速行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她總結道。
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作者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