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聯邦政府計劃啟動新一輪最低工資調整機制。根據內閣決議,目前每小時12.82歐元的最低工資將逐步提高至2026年的13.90歐元,并將于2027年提升至14.60歐元。
![]()
▲圖源:tagesschau
最低工資的上調原本應是一件讓人拍手稱快的好消息,然而輿論普遍認為漲幅不足、實際效果有限,這使得本應利民的政策難以贏得公眾認可。
在經歷了高通脹、能源價格激增與生活成本飆升后,德國社會對“漲工資”這件事充滿期待。德國工人聯合會主席本特萊(Verena Bentele)在采訪中表示,“每小時14.60歐元的最低工資太低了。考慮到近年來的通脹水平,提高到15歐元才合理。”她指出,領取最低工資的員工被迫精打細算每一歐元,“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資。雇主為何還要抵制上漲,令人難以理解。”
![]()
▲圖源:tagesschau
來自社會福利機構Arche 的一名員工也指出:“漲工資的想法當然好,但每小時只漲1.08歐元,實際生活中幾乎沒有影響。父母依舊沒錢去度假,也負擔不起孩子們的課外班和補習費。”
對許多小微企業主而言,最低工資上漲意味著直接增加成本,一位北威州的理發店老板表示,工資漲了,服務價格也只能跟著漲,預計幅度在4%至6%之間。“工資是最大支出項,不管哪個行業都是如此。漲薪意味著漲價,這是現實。
而在網絡上,人們對此次漲薪計劃的討論則更加激烈。一名技工在帖子中憤怒地寫道:“我身邊很多同事天天干活,卻只拿最低工資。可每次超市漲價都比工資快,我們到底漲這點工資有什么意義?”一位餐廳員工更是直言:“我們很多人連最低工資都拿不到。認為這次漲薪能幫到我們,簡直是愚昧無知。”
![]()
▲圖源:Magdalena Troendle/dpa
事實上,圍繞最低工資的漲幅爭議,在執政聯盟內部早已出現裂痕。社民黨最初曾推動將最低工資通過“自動機制”調升至15歐元,但總理默茨對此堅決反對,稱這“違背先前達成的協議”。副總理克林貝爾一度宣稱“2026年將達到15歐元”,卻很快被默茨否決。而最終公布的數字,則是兩黨妥協的產物。
勞工部部長巴斯雖對最終結果表示“松了口氣”,但也無奈承認:“作為社民黨人,我當然希望能提高更多。”
![]()
▲圖源:IMAGO
《時代》周刊網友評價稱:“正如預料的那樣,最低工資已經淪為政治競價的工具。自2015年實施以來,短短12年間,最低工資就從8.50歐元漲到了14.60歐元?這真是驚人,漲幅超過70%。看似漲幅驚人,但貧困人口數量也必然隨之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轉移支付的相應增長……”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最低工資的上調理應成為穩定社會預期、緩解底層焦慮的重要工具。但當漲幅遠落后于通脹,當調整淪為政治妥協的產物,它就很難再回應民眾的真實期待。目前來看,工資確實漲了,但似乎并不能讓如今的德國人告別焦慮……
![]()
▲圖源:《時代》周刊網友評論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