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當地時間11月3日,美國聯邦政府的停擺天數定格在33天,距離2018年底至2019年初創下的35天最長停擺紀錄,僅剩一步之遙。
這場最初被白宮輕描淡寫“不超10天就能解決”的政治對峙,如今早已失控,而總統特朗普急于拋出的“核選項”,不僅沒能破解僵局,反而將美國政治的深層裂痕撕得更開。
![]()
停擺一個多月來,普通民眾的生活安全感正被一點點吞噬,這種傷害遠比表面看到的更尖銳、更持久。約1.3萬名空中交通管制員和5萬名機場安檢人員,被迫在“無薪上崗”的困境中堅守。他們要保障全國航空網絡的運轉,卻連自家的房貸、生活費都成了難題。
截至10月9日,全美超2萬架次航班延誤,旅客滯留機場的抱怨聲此起彼伏,但更致命的隱患藏在背后:長期無薪的工作人員難免出現疲勞操作、注意力不集中,航空安全的“防火墻”正在被悄悄侵蝕。
![]()
食品保障領域的危機更是直擊底線,11月1日起,覆蓋4200萬美國人的“補充營養援助計劃”徹底停發補貼,這一數字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其中,非洲裔美國人成為重災區,由于他們在低收入群體中占比更高,不少家庭瞬間失去了唯一的食物來源,社區食品銀行前排起長隊,甚至有單親母親坦言:“只能讓孩子先吃飽,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
![]()
面對愈演愈烈的危機,特朗普頻頻喊話要動用“核選項”——修改參議院規則,廢除“冗長辯論”機制。這個被外界稱為“政治炸彈”的手段,本質是要打破參議院長期以來的“超級多數門檻”。
以往要終止議員的無限時發言、推進法案投票,需要100名參議員中60人同意,這意味著少數黨擁有一定的制衡權;而“核選項”一旦啟用,法案只需51票就能通過,相當于多數黨可以“獨斷專行”。
![]()
特朗普的算盤很清晰,當前共和黨在參議院占據53席,只要啟用“核選項”,就能繞開民主黨的阻撓,快速通過撥款法案結束停擺,同時為后續推進減稅、移民限制等共和黨核心政策鋪路。
他11月3日在社交媒體用全大寫字母喊話的舉動,既是想向民眾展示“解決問題的決心”,也是在向國會施壓,試圖強化自身對立法機構的掌控力。但這一舉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反對,甚至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明顯分歧。
![]()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約翰?圖恩直言,“冗長辯論”機制看似“低效”,實則是美國政治的“安全閥”,它迫使多數黨必須與少數黨協商妥協,保障非執政黨在國會的話語權,避免政策走向極端。
不少共和黨資深議員更是清醒地意識到,這就是在“打開潘多拉魔盒”。今天共和黨憑借多數黨優勢修改規則,明天如果民主黨重新掌權,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推進激進政策,到時候共和黨將毫無還手之力。就連眾議院議長約翰遜也刻意保持距離,只以“這是參議院的事”搪塞,不愿卷入這場可能“反噬自身”的博弈。
![]()
回顧美國政治史,兩黨雖有分歧,但曾長期保持“有限妥協”的傳統,而如今這種傳統早已被打破。從國會投票的“黨派劃線”,到政策制定的“零和博弈”,政黨利益徹底凌駕于民生福祉之上。
議事規則不再是保障民主的工具,反而成了兩黨互相掣肘、報復的武器;總統與國會的制衡關系,也逐漸淪為權力斗爭的“拉鋸戰”。
![]()
實際上,特朗普的“核選項”看似是“破局之策”,實則是“飲鴆止渴”。它不僅會徹底摧毀美國政治的制衡機制,讓“少數黨話語權”成為空談,更會進一步激化兩黨矛盾,導致未來的政治斗爭更加激烈、更加無底線。
而普通民眾始終是這場斗爭中最無辜的犧牲品:他們要面對航班延誤、食物短缺的現實困境,要承受經濟下滑帶來的就業壓力,卻只能在兩黨的互相指責中束手無策。
![]()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停擺造成的創傷,遠非“恢復運作”就能愈合。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會持續下滑,社會撕裂的鴻溝會進一步擴大;經濟領域的投資萎縮、項目停滯,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而兩黨之間的“信任赤字”,會讓未來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更加困難。
![]()
接下來,美國政府要么打破紀錄成為“最長停擺”,要么在最后時刻勉強達成妥協,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鬧劇都已清晰地展示出:當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淪為黨派斗爭的工具,受傷的終究是這個國家的根基和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
畢竟當“制衡”變成“內耗”,當“民主協商”變成“黨派對抗”,所謂的“民主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