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1922年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是數學家楊武之,早年就在清華大學教書,所以楊振寧小時候就跟著爸媽住清華園,那地方對他影響挺大。
1938年,他考進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那學校是北大、清華、南開三家合并的,抗日時期遷到昆明,條件艱苦,但師資牛逼。
楊振寧在那讀本科,1944年畢業,然后1945年就去美國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1948年拿了博士。
鄧稼先比楊振寧小兩歲,也是安徽人,父親鄧以蟄是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兩人小時候就在北平崇德中學念書,后來抗日戰爭爆發,西南聯大時期又成同學。
鄧稼先1941年進西南聯大物理系,楊振寧那時已經是大三生了,倆人關系鐵得很。1948年,鄧稼先也去美國留學,選了普渡大學物理博士,楊振寧幫了不少忙。
倆人加上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三個人在美國合租房子。
那時美國科研環境好,楊振寧進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專攻理論物理。鄧稼先1950年8月拿了普渡的博士學位。
1950年,鄧稼先一畢業就打包行李,坐船回國了。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他覺得國家需要人,就義無反顧地回來了。先在北京大學教書,后來調到中國科學院現代物理研究所。
楊振寧選擇留在美國,繼續搞研究。
![]()
倆人從這分道揚鑣,楊振寧后來回憶,說當時世界分成兩個陣營,冷戰氛圍濃,科學家選邊站隊挺難的。他留在美國,1954年成了普林斯頓的正式教授,鄧稼先回國后,投身于身國家大事。
中國原子彈項目是1950年代中后期啟動的,那時國際上核武器是美蘇的專利,中國面臨核威脅,得自力更生。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1956年成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負責核工業。
![]()
1958年,鄧稼先被調去,領導原子彈理論設計組。那時候他34歲,帶了28個大學畢業生,從零起步。項目保密級別高,鄧稼先從此“消失”了15年,隱姓埋名去西北基地。
基地選址1957年5月開始,李覺、吳際霖他們一幫人坐飛機到處勘察,最后定在青海海北的金銀灘草原,那地方海拔3000多米,四面環山,人口少,適合保密。
基地代號221廠,條件苦,風沙大,冬天冷到零下二三十度。
![]()
原子彈研制分幾大塊,理論設計是核心,鄧稼先負責這個。初期有蘇聯專家幫了兩年忙,提供些技術資料,但1960年蘇聯撤專家,中國就全靠自己了。
計算設備落后,只有104型電子管計算機,每秒運算一萬次,大量數據得用手搖計算器一個個算。爆轟試驗做了上千次,場地代號17號工地,收集上萬個數據點。
材料方面,濃縮鈾-235是關鍵,天然鈾里只有0.7%,得分離出來。
![]()
分離膜技術當時只有美蘇英掌握,中國1960年啟動“真空閥門”項目,上海冶金研究所負責。
研究人員沒空調沒風扇,夏天汗流浹背,還得早晚干活防汗水滴設備。到1963年底,分離膜終于試制成功。
整個項目涉及上萬科技人員,多個單位協作。鄧稼先壓力大,常常通宵工作。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那蘑菇云升起,標志中國成了核大國。
![]()
鄧稼先是總設計師,美國情報很快就公布了他的名字。之后氫彈項目啟動,鄧稼先又領銜,從1965年到1967年6月17日氫彈爆炸,只用了兩年七個月,比美蘇都快。
中國總共45次核試驗,鄧稼先參加了32次,其中15次親自指揮,長期暴露在輻射下。楊振寧那時在美國,1964年看到爆炸新聞,震動大。
他知道鄧稼先在。
![]()
兩人斷了聯系15年,楊振寧心里總有個疙瘩:中國原子彈到底有沒有外國人幫忙。因為美國有傳聞,說有美國科學家參與。
1971年,冷戰緩和,楊振寧成為首位訪華的美籍華人科學家。那年7月19日到8月17日,他從巴黎飛香港,再轉北京,待了一個月,見了周總理,還去看了鄧稼先。
倆人聊了聊,楊振寧小心問了原子彈的事,鄧稼先說得請示。
楊振寧去上海準備回美,前一天晚上,在上海大廈宴會,楊拿到鄧稼先的信。
信是1971年8月13日寫的,信開頭先問候,然后明確說,中國原子彈氫彈除了初期蘇聯短暫援助,全程沒外國人參與。信尾改了蘇軾的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這信讓楊振寧感動,楊后來多次說,這事對他觸動超過原子彈爆炸本身。他開始反思自己沒回國,楊振寧在采訪里直言,這就是他一輩子最后悔的事。
![]()
當時他留在美國有原因,科研條件好,家庭因素也有,但他覺得錯過了為國家出力的大機會。訪華后,楊振寧變了個人,積極推動中美交流。
回美國后,他在各種場合講中國見聞,幫著撬開“鐵幕”。在楊振寧影響下,任之恭、林家翹帶美籍華人學者團訪華。
1977年2月,楊振寧等人建“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花8000美元在紐約時報登公開信,邊上寫“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催美國建交。
![]()
1979年1月30日,歡迎中方訪美宴會上,楊振寧致辭,說自己扎根中美文化,有責任促友好。
楊振寧還幫中國科學界引資源,帶學生,捐資料。他多次訪華,1980年代起在清華大學建高等研究中心,推動高能物理。
2015年4月1日,楊振寧93歲時,正式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籍。他說,1964年3月23日入美國籍是個痛苦決定,父親楊武之到死都沒原諒他。現在恢復,是因為身體里流的是中華文化的血。
![]()
2017年2月,楊振寧轉成中國科學院院士;2022年9月22日,清華大學給他辦百歲生日,楊振寧回應鄧稼先的信,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后50年的人生符合你的期望,你會滿意的”。
那個時代,科學家面對的選擇多復雜。楊振寧沒回國造彈,但通過其他方式補上了。他推動的中美科技合作,幫中國科學趕上世界。原子彈項目也證明,自力更生能成大事。
![]()
楊振寧的遺憾不是負面,它激發他后半生更努力。物理學界失去一位大師,但他的遺產還在。年輕一代看他的故事,得學那份家國心。
楊振寧說過,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
1、楊振寧談為何迫切確認原子彈是否獨立研制,生前曾深情喊話鄧稼先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 2025-10-18
2、北京日報紀事|揭秘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內幕 京報網 2025-10-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