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是中日關系中的重要一環,歷史上日本曾長期侵擾并殖民統治臺灣,日本文化影響了不少臺灣人,也有一些臺灣人移民(嫁往)日本。因此,日本人對臺灣普遍懷有一種溫情乃至“特殊感情”,日本與中國建交后,在臺灣問題上小動作不斷,和英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小動作一樣,都是殖民心態和遏制中國的戰略在作怪。
![]()
日本人繪制的1895年日軍進入臺北城北門圖
一、日本對臺灣的侵略與殖民
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領土,資源貧乏、自然環境惡劣的日本一直對臺灣懷有強盜之心。
明朝后期,倭寇曾長期侵擾臺灣島及附屬島嶼,對當地居民進行劫掠,嚴重破壞了臺灣的生產生活秩序。
1871年,琉球國漁民因海難漂流至臺灣,部分人被當地原住民誤殺。日本借此小題大做,于1874年派兵入侵臺灣南部,雖未達成長期占領目的,但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約》,為后續侵略埋下伏筆,同時也暴露了其吞并臺灣的野心。
1895年,中國在對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日本自此開啟了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1895—1945)。殖民統治期間,臺灣被劃歸日本領土,日本為最大限度掠奪當地物產、長期占領臺灣,在當地進行了深度殖民教育與開發。在日本人的集體記憶中,臺灣是其“海外統治中最成功的殖民地”。
![]()
日本人占領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由于臺灣距離日本較近,且具有戰略與經濟價值,日本政府對臺灣采取了相對系統的治理與開發。總督府實行了嚴密的行政體制,進行了土地調查、公共衛生建設、鐵路交通鋪設與基礎教育推廣。
然而,這種“現代化”的背后,掩蓋著殖民壓迫的現實。日本對臺灣社會的控制十分嚴格,原住民被強制遷移、語言與文化被“日本化”,反抗運動屢遭鎮壓。從霧社事件到臺灣義勇軍抗日行動,無不體現出臺灣人民在被殖民體制下的掙扎與反抗。
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秩序感”“清潔文化”“教育重視”等特質,在后來的臺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戰后臺灣人,尤其是經歷過日本奴化教育的一代,仍對日本社會的“公德”“誠實”“紀律”懷有好感,這也為日本繼續“后殖民”控制臺灣留下了“帶路黨”。
二、戰后日本與臺灣的關系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回歸中國。然而,日本與臺灣之間的聯系并未因政權更迭而完全中斷。戰后初期,日本社會經歷了對戰爭責任的反思與重建的艱難,而臺灣也在“光復”后的政治轉型中陷入動蕩。對許多日本人而言,臺灣不再是帝國的“南方樂土”,而成為被迫割舍的“記憶之島”;而對部分臺灣人來說,日本時代雖已結束,但其文化與生活方式仍深植人心。
![]()
臺灣光復
1952年,日本和臺灣當局簽訂《日華和平條約》(即《中日和約》),日本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此時的日本在冷戰格局中逐漸成為美國的戰略伙伴,而臺灣也成為反共前線。二者在政治上相互需要,臺灣希望借助日本的經濟與國際影響力鞏固自身地位,日本則以與臺灣的合作維系亞洲“自由陣營”的防線。經濟與民間交流在此階段迅速展開,日本企業投資臺灣,臺灣大量引進日本技術與產品,“日式”消費文化逐漸在臺流行。
更重要的是,日本社會內部對臺灣的情感在戰后并未完全消散。許多曾在臺灣任職或生活過的日本人,對臺灣抱有懷舊與溫情的情緒,他們組織“臺灣協會”“遺族會”等團體,出版回憶錄、舉行紀念活動,把臺灣視為“第二故鄉”。這種記憶不僅存在于老一輩中,也在日本媒體與大眾文化中被延續。例如,日本紀錄片、文學作品中常出現對臺灣的溫情描寫,如川端康成筆下的“南方島嶼”、NHK紀錄片中的“臺灣的笑容”等,構筑了“友善的臺灣”形象。
這說明日本對臺灣一直賊心不死,試圖繼續控制臺灣,讓臺灣成為其“后殖民地”,這一點我們必須堅決反對。
三、中日建交后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曖昧姿態
1972年,日本與新中國建交,《日華和平條約》隨即終止,日本與臺灣當局斷交。按理說,這應當使日臺關系走向冷淡,但事實恰恰相反。雖然日本政府自此只能以“民間”或“非官方”的名義與臺灣交往,但兩地的實質關系反而更加緊密。
日本的政治體制中,長期存在一種“對臺灣的情感外交”現象。一方面,日本政府必須遵守“一個中國”原則,謹慎避免刺激北京;另一方面,日本社會與民意對臺灣普遍友好,政治家亦常以個人身份表達支持。例如前首相安倍晉三便多次強調“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凸顯日本安全與臺灣命運的關聯。
![]()
支持臺獨的安倍晉三
日本民眾對臺灣的友好情緒,尤其在重大災難或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臺灣捐款高達200億日元以上,成為全球援助日本最多的地區之一。這種“義舉”深深感動日本社會,日本媒體以“ありがとう臺灣(謝謝臺灣)”為標題,鋪天蓋地報道。自此之后,日本輿論對臺灣的好感度長期居高不下。2021年東京奧運期間,日本觀眾自發為中華臺北隊加油的場景,再次證明了這種跨越政治界限的情感認同。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對臺政策始終維持著“曖昧平衡”。在官方層面,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在實際操作上,日本與臺灣之間存在準外交關系,在臺設有“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維持人員往來、經濟合作、學術與文化交流。日本企業在臺投資巨大,觀光交流頻繁,臺灣更是日本人海外旅游首選目的地之一。
![]()
日本駐臺準使館機構
這種“官方疏離、民間親密”的關系,正是日本“臺灣情結”的政治表現形式,因此,日本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小動作不斷,比如把嫁到日本的臺灣省女子戶口本上的出生地填為“臺灣”而非“中國”,比如官員竄訪臺灣對外卻宣布是個人出訪。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對臺越界行為,我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日本人的臺灣情結,是對殖民時代的懷舊,是對軍國主義的留戀,是對侵華戰爭的美化,我們必須及時發現并戳穿日本的偽善,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回擊,斬斷日本伸向臺灣的魔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