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陜西西安多棵大樹被水泥墻圍起來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
2025年11月2日,陜西西安未央區鳳城八路市民發現,多棵行道樹被一米多高的水泥墻圍起,形成正方形樹池。
這些水泥樹池長1.6米、寬1.4米,導致原本寬敞的人行道僅剩半米寬,行人推自行車需側身通過,輔路司機則擔憂水泥墻形成視覺盲區。
事件曝光后,西安市未央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園林綠化管理科回應稱,該路段地下存在管道涵溝,早期采用砌筑樹池方式防止樹根撐破管道引發塌陷,此次是對破損樹池的加固修復。
三刀認為,如果說安全隱患是看得見的風險,那么工程背后的浪費,可能就是更隱蔽且更刺痛人心的“傷口”。
大家也都明白,這些錢不是憑空而來的。
按常理估算的話,單個水泥樹池的材料、人工成本,應該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但結合過往類似項目的情況,難免會讓人懷疑其中是否存在虛高造價的情況。
這樣的浪費,或許都會轉化為地方的巨額債務,層層累積后,最終還是由老百姓共同承擔。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通過對破損樹池的加固,來防止樹根撐破管道引發塌陷的初衷,但這種“樹池”的設計是否真的合理,我覺得有必要打個問號。
試想一下,如果趕上下大雨,樹池中的雨水無法排出,那么樹根就會長期浸泡在積水中,從而導致根系的腐爛。
到時候枝繁葉茂的樹木,就會因“窒息”而葉片枯黃、枝干枯萎,進而恐怕會有新的“更換樹木”,“重修樹池”工程被提上日程,形成“建了拆、拆了建”的惡性循環。
![]()
說到保護行道樹的根系,有網友透露:杭州用軟管包裹根系以防破壞管道,廣州用玻璃鋼格柵實現透氣與防護。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成熟的技術既環保又經濟,西安為什么沒有采用呢?
答案或許就和“工程規模”有關聯。
因為相比低成本的科學方案,水泥墻工程所需的材料、人工更多,能拉動的“短期效益”更明顯,至于樹木的死活、生態的平衡,反倒成了可以犧牲的次要選項。
目前來看,這個看似簡單的“圍樹”工程,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城市治理體系中的深層問題,一項關乎市民出行、生態環境的工程只顧倉促上馬,好像只要打著“加固管道”,“防止塌陷”的旗號,就能掩蓋決策的草率與任性。
說了這么多,想表達的意思也很簡單。
西安的水泥圍樹事件,它可以成為一次警示,提醒每一位城市治理者:權力是民眾賦予的,理應用于服務民眾;工程是為了改善生活,而非制造麻煩。
另外,城市不是某個人的“試驗場”,每一項決策都與百姓的日常息息相關。
我相信只有當更多人愿意發聲、愿意監督,當治理者愿意傾聽、愿意反思的時候,這樣的“奇葩工程”才會越來越少。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