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這些退黨的人,心里的小算盤打得精得很。國民黨在南部的根基本來就不如北部,這些人靠著國民黨的招牌穩住自己的位子,選舉時拿黨的宣傳經費、活動支持,當選后卻在關鍵政策上不站隊,甚至附和“臺獨”主張。
臺南市議員蔡育輝就是個典型例子,公開反對鄭麗文,威脅退黨;高雄市某些民意代表更是直接放話“很多人要退出國民黨”。
這些人平時在選民面前裝模作樣,說“要保障臺灣本地人的就業和福利”,絕口不提“一中”,就是為了討好那些受“臺獨”思想影響的選民。
現在鄭麗文要求所有黨內成員必須明確表態認不認同“一中”,不認同就不能再拿黨的資源,這下他們的路被堵死了,當然要鬧。
這種“騎墻派”不是一天兩天了,根子早在李登輝時代就埋下了。李登輝表面上掛著國民黨的牌子,背地里卻扶持“臺獨”勢力,把國民黨內部搞得烏煙瘴氣。
那些“隱性臺獨”分子在他的庇護下,在黨內拉幫結派,利用黨的資源謀私利,卻不斷向外界傳遞錯誤信息,誤導民眾。
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關系雖然緩和,但國民黨內部對這些“騎墻派”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他們越來越大膽,甚至把國民黨的資源當成自家“搖錢樹”。
比如南部某農業縣,國民黨推動“農產品外銷補貼計劃”,當地幾個關鍵成員拿著補貼名額優先給親友,真正需要幫助的農戶卻拿不到好處,這些人轉頭還說“不認同政黨的協作理念”,典型的“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鄭麗文當選后,明確提出“國民黨必須堅持‘一中’立場,這是根本原則,不能含糊”,還說“資源要向認同理念的成員傾斜”。
這一下就戳中了那些“騎墻派”的痛處。他們知道,以后再想“不認同理念還拿資源”行不通了。
于是借著“民意”的名頭退出,本質上是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就像南部某鄉鎮的前黨部成員,之前靠著政黨關系拿到鄉鎮衛生院的擴建項目,可當政黨要求他明確立場時,他立馬翻臉,甚至煽動其他人一起退黨。
更可笑的是,這些人退黨還打著“本土聲音”的旗號,說什么鄭麗文“太藍”,怕她搶了他們的地盤。實際上,他們怕的不是“藍”,而是鄭麗文的改革動了他們的“蛋糕”——提名權、資源分配。
2026年地方選舉快到了,這些議員怕鄭麗文搞改革,斷了他們的財路,所以先發制人,用退黨來逼宮。
這種操作在臺灣政壇屢見不鮮,2018年民進黨選臺南市長時,派系內斗鬧得“退黨”傳言滿天飛;2024年國民黨選“立委”后,也有議員因為不滿提名規則嚷嚷著要走。
南臺灣的政治向來是“利益第一,主義第二”,地方派系靠“打擦邊球”混日子,新主席要是動他們的奶酪,肯定得鬧。
鄭麗文剛上任,就面臨這么大的黨內風波,但她沒有退縮。她在就職典禮上明確表示,國民黨要承擔起撥亂反正的使命,推動兩岸和平。她還放話要推動“新人新政”,提名制度必須公開透明。
這些舉措每一條都戳中了南部派系的痛處,但也讓真正認同國民黨理念的人看到了希望。
國民黨內部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了,從李登輝時代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打架,到馬英九時代的“本土”和“深藍”扯皮,內斗簡直成了“傳統藝能”。這次退黨潮,暴露了國民黨路線不堅定、派系斗爭激烈、既得利益集團根深蒂固的問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