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在一輩子里做出一次改變世界的發現,已經足夠傳奇。
但王虹,這個從廣西小鎮走出來的女孩,用短短幾年,連續在數學界掀起驚濤駭浪。
攻克百年難題、拿下世界大獎、成為法國頂級研究所首位女性終身教授。
連官媒都罕見發文點贊,說她“再次突破天花板”。
而她的同齡人——被稱作“北大掃地僧”的韋東奕,也因此再次被推上熱搜。
這對“數學雙子星”的人生軌跡,一個狂飆,一個潛行,令人敬佩,也讓人沉思。
![]()
01
1991年,王虹出生在廣西桂林平樂縣一個小鎮。
父母都是中學教師,家境普通,教育卻嚴格。
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他們沒想過女兒能走多遠,只希望她能多讀點書。
可這個女孩太“能學”了。
5歲時,就掌握了一年級所有課程。
父母一試,驚了,立刻讓她跳級。
小學還沒畢業,又被直接送進初中。
到16歲那年,她以653分的成績,提前考入北大。
起初她學的是地球與空間科學,整天研究地質標本。
可沒多久,她發現心里總有股沖動——那是對數學的熱。
別人覺得數學枯燥,她卻覺得優雅。
于是,她毅然轉入數學系。
這一轉,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命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里重寫的。
![]()
02
2011年畢業后,王虹遠赴法國深造。
可剛到那兒,她反而有點慌。
高手如云,壓力巨大,她甚至一度放下數學,去學建筑。
那段時間,她說自己每天都很迷茫。
可當真正去畫圖、量尺、算角度時,她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才是最扎實的根。
于是她又回到了熟悉的方程、推理和證明中。
這次回歸,像是“鳳凰涅槃”。
幾年后,她的研究成果震動了整個數學界。
她和加拿大數學家約書亞·扎爾合作,用127頁論文破解了百年難題——三維掛谷猜想。
這個猜想從1917年提出,整整卡了數學界一百多年。
核心問題是:能否存在一個體積任意小的集合,使單位線段能在其中任意旋轉?
無數天才折戟于此,直到王虹團隊出現。
他們用全新的“尺度歸納法”,從投影理論出發,假設反例存在,再用邏輯一步步推翻。
結果——完美閉環。
這一成果,讓她一舉成為國際頂尖數學家的行列。
她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用清醒與執著,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
03
而在國內,另一個名字,也頻頻與王虹并列。
他就是——韋東奕。
那個穿著舊外套、拎著饅頭水瓶走在北大校園里的男人,看起來普通,實則傳奇。
高中時,他兩次拿下國際數學奧賽滿分金牌。
大學期間,包攬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四項金獎,還拿下個人全能獎,被稱為“韋神”。
他的方法被寫進教材,他的論文被國際引用。
當其他人還在研究如何拿高分,他已在和世界數學對話。
今年6月,北大的一場講座,兩個“天才”的交集終于出現。
王虹回母校開講,韋東奕坐在第一排。
現場擠滿了學生和學者,連田剛院士都來了。
有人拍到這樣一個畫面:王虹在講臺上推理公式,韋東奕站在PPT幕布前低頭思考。
一位是全球矚目的女教授,一位是“神隱式”的天才學者。
他們一個攻城略地,一個靜水深流,卻都為中國數學添上最亮的一筆。
![]()
04
10月底,官媒再次發文:王虹接連拿下兩項國際頂級大獎——ICCM數學獎金獎與塞勒姆獎。
這意味著,她不只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舞臺上的新坐標。
ICCM獎被稱為“華人菲爾茲獎”,由丘成桐發起;
塞勒姆獎更是“菲爾茲獎風向標”,過去的獲獎者中,有10人后來拿到了菲爾茲獎。
連專家都感嘆:“她的成績,足以載入數學史。”
其實,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孤獨。
她常常一連寫十幾個小時推導,連飯都忘記吃。
而韋東奕,也常因鉆研題目而徹夜不眠。
他們不熱衷名利,也不追求曝光,只相信“結果說話”。
有網友調侃:“王虹太猛了,韋神都沉默了。”
可懂的人都知道,這不是比較,而是共鳴。
他們代表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科學家的崛起。
有人在沉默中閃光,也有人在光亮中沉默。
![]()
從王虹的小鎮逆襲,到韋東奕的低調堅守,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
真正的天才,不是生而不同,而是始終熱愛。
王虹從曾經的迷茫學生,到如今的終身教授,走了十四年。
韋東奕從天才少年,到如今的科研中堅,依舊每天穿著舊衣,手拿饅頭。
他們都證明了一件事:最耀眼的成功,從來不是走捷徑,而是走到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