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韓之間經貿關系的事兒挺熱鬧的。
10月30日,中日雙方坐在一起討論經貿問題。
會上,中方直接向日本提出了一個明確要求。
希望日方別再限制那些中國公司,盡快把它們從出口管制的“特殊名單”里放出來。
根據媒體報道,日本這幾年一直在不斷收緊對高端芯片制造設備的出口限制,而不少中國公司就是這些限制措施的主要目標。
那日本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專家分析認為,一方面是迫于美國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和韓國自己心里也打鼓。
他們有點擔心,如果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這些頂尖科技領域真的快速發展起來,那他們在相關行業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頭了。
中方一直在積極推動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說起來,這個三國自貿協定的想法已經醞釀了十多年,談判也談了快十年,進程一直被擱置著。
有分析指出,對日本和韓國來說,簽這樣一個專門的協定可能“虧本”。
因為隨著中國制造能力的提升,很多過去需要從日韓進口的東西,現在中國自己就能生產了,日韓能從中獲得的好處自然就沒那么多了。
不過,雖然困難不少,但前景也并非一片黯淡。
有學者保持樂觀,認為既然推動自貿協定是三國共同的目標。
特別是在當前美國推行“美國優先”、頻頻加征關稅的國際環境下,中日韓三國反而可能更需要抱團取暖,加強合作來應對不確定性。
有觀點認為,日本可能會因此采取更務實的態度。
加強與中韓的合作,形成一個區域合力,反而是條更可行的路。
中方敦促日本放開對中國公司的限制,就是想雙方能一起維護全球產業鏈的穩定。
![]()
中國與日本:競爭與互補并存的經濟伙伴
中國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經貿往來十分密切。
貿易規模上,雙方年度貿易總額長期保持在3000億美元以上,中國連續多年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向日本出口機電產品、紡織品、家具等消費品。
日本則向中國出口汽車、半導體制造設備、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高附加值產品。
隨著中國制造業升級,競爭性在增強,比如電動汽車、智能手機等領域。
但互補性依然明顯,日本的核心零部件與中國組裝制造形成的產業鏈深度融合。
中國與韓國:深度依存的經濟共同體
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約3600億美元,接近韓國與美日貿易總和。
中國對韓國出口智能手機、電腦等成品。
韓國對中國出口集成電路、精細化工原料等關鍵中間產品,韓國半導體出口的約60%銷往中國。
這種結構使供應鏈依存度極高,韓國主要企業如三星、SK在中國均有重大布局。
中日、中韓經貿關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三國在綠色經濟、人工智能、健康醫療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共同維護區域供應鏈穩定符合各方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