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枝頭臘梅新綻蕊;民慕黨恩,山鄉百姓喜開顏。”這副刊登于川觀新聞年終盤點的春聯,出自納溪中學陳勇老師之手,也成為該校詩聯教育成果的一抹生動注腳。
納溪中學的詩聯之路,始于2018年一次偶然的師生互動。一名學生請梁志強老師書寫春聯,由此催生了全校首屆春聯征集活動。20副獲獎作品經市縣書法名家親筆揮毫,贈予學生,校園詩聯的種子自此萌芽。同年12月,學校詩聯學會正式成立,這顆“文化明珠”開始在校園沃土中生根。2021年,視覺四川對學校春聯活動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被數十家省市媒體轉載,推動該活動逐步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化品牌。
![]()
圖為10月29日,梁志強老師在指導學生創作對聯。高銀松 攝
如今,詩聯已融入校園生活的肌理。每年開展春聯比賽及作品展,配合師生街頭“寫春聯,送祝福”公益活動,產生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語文課堂上,“蘇武贊”主題創作傳遞民族氣節,奧運健兒嵌名聯書寫家國情懷;戶外采風時,護國戰爭博物館的歷史記憶、抗戰小學的遺留石刻、黃龍湖等地的自然風物,都化作師生筆下的動人詩行;常態化訓練中,師生圍繞《蘭亭集序》等經典開展同題創作,作品通過“納中詩韻”公眾號傳遍全網。“書香校園”項目更讓詩聯文化成為納溪中學“六大校園”建設的亮色。
“要讓學生寫出好作品,教師必先筑牢功底。”這是納溪中學詩聯教育的共識。梁志強、陳勇等教師牽頭完成的兩項詩聯教學課題均獲區級一等獎,其領銜的“蘭亭墨韻名師工作室”于2023年被評為區級最優工作室,凝聚起一批詩聯教育骨干。校本教材的編訂更顯匠心:2020年《對聯與創作》首發,成為納溪中學學子對聯創作的啟蒙書本;2022年推出的《學圃集?嘉禾集》收錄師生佳作與前輩遺珍,由中國楹聯學會顧問余德泉題寫書名,瀘州楹聯界泰斗劉盛源帶病作序,彰顯出業界的深厚認可。
![]()
圖為2020年11月1日,納溪中學7名學子在瀘州市第16屆中小學生楹聯比賽中獲獎。(納溪中學供圖)
這份傳承在各類賽事中結出碩果。自2019年參加“屈原魂”詩詞大賽以來,該校學子屢創佳績。2024年瀘州市“合江中學杯”第19屆聯賽中,15名參賽學生全部獲獎,2025年參加“屈原魂”傳統詩詞大賽中師生共5人分別獲得三個組別一等獎,多人獲得二三等獎。更令人欣慰的是,許多畢業生步入大學和社會后,依然延續著對詩聯的熱愛,如曾惠琳、袁萍等更在全國賽事中斬獲大獎。學校于2023年成功創建為四川省楹聯教育基地、中華傳統詩詞創作基地,2024年獲評中國楹聯教育基地,2025年在省楹聯學會年會上作經驗交流,獲得會長李睿的高度評價。從課堂到賽場,從校本教材到公眾傳播,納溪中學的詩聯之路見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活力。
漫步校園,詩情畫意處處可見。15副名家贈聯鐫刻于各處門前;校園詩聯文化墻左側以“云溪八景”為載體,整合納溪歷史上的八景詩、八景畫及文字解說;右側分設詩詞、對聯板塊,既展陳古代名人詠贊納溪的經典之作,又呈現本校師生優秀詩聯創作成果。正如納溪中學的詩聯之路,是一段充滿詩意與智慧的旅程。從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茁壯成長,每一步都凝聚著師生的心血與智慧,見證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詩聯教育不是點綴,而是鑄魂工程。”《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為納溪中學題聯:“大江東去,后浪推前浪;紅日冉升,新人勝舊人。”如今,這顆文化的種子仍在校園中持續生長,培育著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新一代。
(納溪融媒記者:高銀松)
來源|納溪發布
責編|廷寬編輯|波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