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國經濟這幾年,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就因為能源危機和全球貿易摩擦折騰得夠嗆,現在又攤上對華供應鏈依賴這個老大難問題。
2025年10月28日,在柏林一場貿易會議上,新上任沒多久的經濟部長凱瑟琳娜·賴歇直截了當點出這個痛點,她說德國企業不該單方面靠中國搞原材料供應,早叫大家建多元化鏈條了,結果到現在還是老樣子。
![]()
賴歇的這番話不是空穴來風,得從她上任后的德國經濟大環境說起。2025年5月6日,賴歇接棒成了聯邦經濟與能源部長,這是保守派領袖弗里德里希·梅爾茨新政府的一個關鍵人事調整。
她之前在能源企業干了幾年,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但一上手就面對連續兩年經濟低迷的爛攤子。德國工業出口導向的模式,本來靠廉價能源和技術領先撐著,現在俄羅斯天然氣斷了,能源賬單直線上升,福利成本和監管壓力也讓企業喘不過氣。
更別提全球地緣政治風起云涌,電動車和AI這些新興賽道,德國的傳統優勢正一點點被蠶食。賴歇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基礎設施投資和低碳轉型基金,試圖穩住陣腳,但供應鏈依賴這塊兒,始終是她心頭刺。
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不是新鮮事兒,早從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浪潮就開始了,那時候企業圖成本低、效率高,把生產線往外挪,現在想抽身,卻發現根深蒂固。
稀土這種關鍵原材料,中國占全球產量的八成以上,從挖礦到加工全鏈條都捏得死死的。德國汽車業巨頭像大眾、寶馬、奔馳,在中國市場賣的車占總銷量的三四成,供應鏈一斷,工廠就得停擺。
![]()
企業依賴的根兒在哪兒,部長為啥急眼了
企業為啥這么離不開中國供應鏈,說到底還是市場這把硬尺子量出來的。拿汽車行業舉例,大眾在中國建廠投產,本土化程度高,響應速度快,賣出去的車直接拉動本地就業和稅收,這鏈條一環扣一環。2024年數據顯示,德國對華出口額占總出口的8%以上,中國是它最大的貿易伙伴。
原材料端更棘手,電池里的鋰、鈷、鎳這些,中國不光產量大,還建起了完整生態,從上游礦場到下游組裝,應有盡有。德國本土想補課?先得砸錢建廠,環保標準嚴,工人培訓周期長,能源價還貴得離譜。
賴歇在會議上點名稀土,就是沖著這個去的,中國最近對美貿易摩擦中,用稀土出口管制當籌碼,德國企業也開始感受到壓力。10月上旬,就有報道說德國公司為拿出口許可,得交商業機密,這讓柏林警鈴大作。
賴歇是東德出身,第一位坐這個位子的,深知經濟脆弱性。政府層面,歐盟早定調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de-risking成了政治正確,賴歇這番話,就是在響應大方向,順帶給企業上緊發條。
說實話,企業不是傻子,他們知道依賴有風險,但短期內換鏈條,等于自掏腰包買單。越南、墨西哥這些備選地,基礎設施跟不上,工人素質和配套產業也差一截。
德國工業聯合會前陣子發報告,承認多元化必要,但強調得給時間和補貼,不然就是空談。賴歇的表態,戳中了政企間的老矛盾:政府要國家安全,企業要股東利益,這倆兒天生不對付。
![]()
《世界報》直接發長文,說對華依賴正吞噬德國繁榮,北京用供應鏈當杠桿,德國工業岌岌可危。DW也跟進,點出稀土短缺怎么影響國防和出口。
企業那邊兒,表面沉默,私下動作不少。大眾內部評估顯示,徹底脫鉤中國,銷量得掉三成,股價跟著遭殃。寶馬和奔馳的供應鏈經理,開始小步試水東南亞供應商,但首批測試就超支15%。
這事兒鬧大后,歐盟層面也摻和進來,10月底的布魯塞爾會議上,德國代表重申去風險策略,但強調不是脫鉤。賴歇自己也沒閑著,11月1日她在聯邦議院回應質詢,承諾推60億歐元基金幫企業轉型。說白了,這基金就是政府讓步,幫企業分擔部分成本,但長遠看,德國得自力更生。
想想看,俄烏沖突后,德國能源從俄轉向美液化氣,賬單翻倍,現在供應鏈也得這么折騰。企業抱怨政府監管多、福利貴,但賴歇反擊說,你們自己選的全球化路,現在后悔也晚了。整個事件,暴露德國經濟模式的軟肋:出口依賴外部,內生動力不足。
![]()
多元化喊了半天,落地咋這么難
多元化供應鏈這口號,喊了幾年了,從哈貝克時代就開始,但到賴歇這兒,還是老問題沒解決。為啥落地難?先看成本這關。轉移一條鏈條,得重投設備、培訓人員、調試物流,保守估計,每家企業多出幾億歐元。德國能源價高,本土生產成本本就貴,挪到越南,關稅和運輸又添一筆。
2025年經濟預測,德國增長勉強0.2%,失業率穩在5.5%,企業哪敢亂花錢?再有,時間節點卡得死。稀土加工廠建起來,得3到5年,期間中國一卡脖子,德國電動車產業就癱一半。政府想幫手,11月3日賴歇宣布工業電力價支持,從2026年1月起實施,目標是壓低企業電費20%。
這招兒聰明,間接補貼轉型,但資金從哪兒來?還是納稅人買單。企業反饋,工業聯合會說歡迎,但得覆蓋物流和培訓,不然試點工廠開不起來。拿大眾來說,他們在中國有上百供應商,本地化率超70%,突然換,質量把控都跟不上。
寶馬在墨西哥建廠,2024年投產,但產能只夠歐洲市場的零頭。賴歇的壓力不小,梅爾茨政府上臺靠保守派票倉,工業界是鐵桿支持者,部長得哄著點。歐盟也摻一腳,推“關鍵原材料法案”,要求成員國到2030年,本土產能占30%。德國帶頭,但執行起來,企業陽奉陰違的跡象明顯。
有些公司表面答應,實際加大在華投資,把研發嵌得更深。中國市場大,增長快,放棄等于自殺。賴歇知道這點,她在采訪中說,不是逼企業走,而是提醒風險。但企業算盤打得響:政治口號歸口號,生意還得照舊做。
![]()
這事兒對德國經濟的沖擊,短期看是陣痛,長遠是考驗韌性。2025年出口預計降0.1%,供應鏈瓶頸占大頭。國防工業也遭殃,稀土短缺讓坦克和導彈生產延誤,DW報道說,中國用稀土杠桿,美德貿易戰中德國夾中間。賴歇訪基輔時,帶企業團談供應鏈安全,強調歐洲得聯手建備用鏈。
企業界反應,表面配合,內部吐槽政府理想化。化工巨頭巴斯夫評估墨西哥選項,但報告顯示,環保合規成本高30%。德國整體,制造業外流風險升,通脹隱現,但賴歇推基金緩沖,目標是穩增長。說實話,這博弈沒贏家,政府權威得靠執行,企業競爭力得靠適應。
![]()
去風險的代價,誰來扛大頭
去風險戰略,歐洲政壇喊得震天響,但德國落地最尷尬。賴歇上任后,繼承哈貝克的遺產,但加了保守派的市場味兒。她反對徹底脫鉤,但強調轉移非安全領域依賴。代價呢?企業先扛,成本轉嫁消費者,物價漲,競爭力降。2025年預測,德國GDP勉強爬坡,但供應鏈重組拖后腿。
政府扛政策風險,補貼砸錢,財政赤字得控。企業扛運營風險,試點失敗率高,西門子越南項目就延期半年。賴歇的基金,60億歐元聽多,攤到工業體量,杯水車薪。工業聯合會游說,求緩沖期,企業內部,股東會爭論不休。長遠看,德國得重塑模式,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和技術創新。
電動車領域,中國領先,德國追趕中,但電池鏈依賴大。賴歇推低碳基金,幫建本土電池廠,但周期長。地緣上,中美摩擦升級,德國選邊難。賴歇的表態是起點,德國經濟轉型的路,還長著呢。企業得動起來,政府得給力,不然依賴癥治不好,繁榮就懸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