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創作十年,期間經侯孝賢多番指點鼓勵,結局在米蘭用13天完成。
又獲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威尼斯電影節首映時全場八分鐘起立鼓掌,怎么看都是一部佳作。
但上映后排片個位數,票房難破三百萬,冷淡的反饋與映前的盛世形成鮮明對比,鍍金歸來的舒淇不靈了。
![]()
《女孩》中有幾處意象著實畫龍點睛。
如紅氣球沖出書包,飛出地下通道,飄向明媚天空,女孩行注目禮,很渴望。
還有女孩從來都是輕聲細語,不敢大聲說話,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交流,經常一個人獨處,只有把自己關在衣柜里方得一絲安全感,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
乍看之下倒是有些有點侯孝賢的味道,但稍微細品,便知東施效顰。
侯孝賢的意識流不去專門定義善惡沖突,刻意營造劇情曲折,改變過去劍拔弩張、張牙舞爪的人物關系,轉而走向溫柔、和善的人際交往。
所以他的片子高度寫實,讓觀眾代入自己去看去想,沒有對立的情緒,批判的思維,一切都是為了向更好出發,哀而不傷。
![]()
但舒淇的臨摹太過淺顯,視聽語言浮于表面。
僅有記錄的能力,無法讓攝影機變成眼睛,進行漫長而沉靜的凝視,也就失去了客觀冷靜,全是主觀的戲劇沖突。
如邱澤一出場,所有矛盾就預設好了,接下來的劇情按部就班即可,角色都是照本宣科,盡是我很慘,我好苦的符號。
過于片面的渲染苦難導致影片只有哀傷的兩極化,影迷和普通觀眾必然相互打架,不同群體間,評價體系不一,口碑差距極大。
![]()
說白了,《女孩》就是臺灣版《想飛的女孩》,兩者有太多相似之處。
一個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并入圍主競賽,一個柏林電影節首映也入圍主競賽,同樣破碎的原生家庭,一樣想要飛出去,不想重復上一輩悲慘命運的女孩。
就連故事也是公式化那一套,這些年極其流行的東亞家庭標配,酗酒的爸,怨氣的媽,上學的妹,破碎的她,所有東西都是刻板化的。
![]()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傳,會有一些寫實的部分。
但過于依賴設計討巧,讓一個女孩的故事變成所有女孩的吶喊的轉變有些生硬。
如女孩(林小麗)被救贖是因為從天而降另一個女孩(李莉莉),她倆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但一個樂天派,一個悶油瓶。
而李莉莉一出現就對林小麗百般好,用她的積極,她的離經叛道化解她的消極,沖破她的循規蹈矩,又突然遇到一群叛逆機車少年,釋放年少該有的活力,就像榫卯結構一般,李莉莉的作用就是工具人,任務完成就下線。
![]()
可這段girl help girl的情節不說千篇一律,也被拍過千百遍了。
女性困境依然局限于原生家庭,停滯不前,討論問題不從實際出發,反倒從定義、主義出發,就只能輸出淺嘗輒止的大道理。
美名其曰發聲,實則格格不入,再次證明,這是一個女孩的故事,不是舒淇口中所有女孩的吶喊。
![]()
因為舒淇根本沒有想明白為誰而拍,所以無法達成共情。
沒有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只有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使勁兒往里套概念。
這就是魯迅提到的空頭藝術家,也是國內許多導演的通病,舒淇也不例外,但因是處女作會容情但難改影片不行的事實。
![]()
可見,《女孩》目前取得的成就全靠金牌班底托舉,并非舒淇水平有多強。
《女孩》的監制是臺灣金牌制片人葉如芬,攝影是金馬金像獎最佳攝影余靜萍,剪輯是王家衛的幕后大佬張叔平,一群人為她保駕護航。
舒淇宛如女版陸川,功勞大都是幕后班底的,有他們在,誰上去當導演都行,演的好跟導的好確實是兩碼事,但舒淇沒陸川那么自負,還讓人期待她的第二部導演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