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的大舞臺上,常常會有一些言論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不,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就在倫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一場對話會上,拋出了一個讓人十分震驚的觀點。他面對一眾英國參會者,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已經開始老了,而印度還很年輕,對印度有自信,早晚會追上中國,甚至趕超也不是夢”。后來他又補充說,“印度經濟未來漲勢向好,趕上并反超中國并非不可能”,他給出的核心依據就是印度年輕的人口結構以及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這一番話,可真是在國際輿論場里掀起了驚濤駭浪。大家都在紛紛討論,李顯龍為什么會這么說?印度真的能如他所說的那樣超越中國嗎?
李顯龍這話一出口,印度媒體可就像發現了寶藏一樣。《經濟時報》等印度媒體開始大肆報道,把李顯龍的言論當作重大新聞來宣傳。在印度媒體的渲染下,這事兒迅速成為印度輿論的 “強心劑”。不少印度學者那是興奮不已,紛紛把李顯龍的話解讀為 “國際社會對印度發展的認可”。他們覺得,連新加坡的高官都這么看好印度,那印度未來趕超中國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在印度國內,很多人都沉浸在這種被 “認可” 的喜悅之中,仿佛印度超越中國已經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他們對印度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到處都彌漫著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
李顯龍說印度有 “年輕人口優勢”,這可不是空口無憑,確實有數據能證明。根據聯合國人口署 2024 年報告,印度人口年齡中位數才 28 歲,而中國已經到 39 歲了。就從這數據來看,印度勞動力儲備更充足,消費潛力似乎也更大。一般來說,年輕人多,勞動力成本就低,消費需求也更旺盛,創新活力也會更強,這也是很多機構都比較看好印度未來發展的重要原因 。聽起來好像印度靠著這年輕人口,未來發展肯定一片光明,但真的是這樣嗎?現實可沒這么簡單。
![]()
其實啊,“人口多” 可不一定就能帶來 “人口紅利”,更不能直接等同于 “經濟增長”。看看歷史上的例子就知道了。二戰之后,日本大力普及義務教育,積極推動產業升級,還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國內的年輕人口成功轉化為發展的強大動力,僅僅用了 30 年時間,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可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巴西,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由于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產業結構也非常單一,大量的人口不但沒成為發展的助力,反而變成了沉重的社會負擔,最后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難以擺脫困境 。所以說,人口多只是一個基礎條件,能不能把這個條件轉化為真正的發展優勢,還得看這個國家在教育、產業、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發展。印度想要把人口優勢變成經濟增長的優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得跨越不少艱難險阻。
印度發展路上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它的 “保護主義心態”。就說 2019 年,區域合作框架談判都到最后階段了,馬上就要達成合作了,印度卻突然宣布退出。當時給出的表面理由是擔心中國的廉價商品會沖擊本土制造業,莫迪政府覺得印度的紡織、電子組裝這些產業太脆弱,根本沒辦法和 “中國制造” 競爭,如果開放市場,肯定會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往深層次看,其實是印度農業與服務業過于封閉。在農業方面,印度政府顧慮開放農產品市場會影響農民選票,所以長期維持高額補貼,還設置各種進口限制,阻礙農產品的自由貿易。而服務業呢,本土企業害怕外資進入后會擠壓自己的生存空間,就不斷游說政府設置準入壁壘,阻止外資進入。這種既想保護本土產業,又渴望融入全球市場的矛盾心態,讓印度錯失了借助區域合作來完善自身產業鏈的絕佳機遇,實在是非常可惜。
除了保護主義心態,印度政策的不穩定性也成了它發展的一大障礙。就拿 2023 - 2024 年來說,在這短短一年時間里,印度竟然三次調整外資在新能源領域的準入規則,兩次修改數字服務稅政策。政策這么頻繁地變動,讓不少外資企業心里直發慌,根本不敢輕易在印度投資,只能選擇觀望,看看情況再說。畢竟對于企業來說,穩定的政策環境是投資的重要保障,政策老是變來變去,企業的投資計劃就很難實施,風險也會大大增加。印度這種政策不穩定的情況,無疑對外資的引入和本國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印度的基礎設施也不太給力,嚴重拖累了經濟發展。在港口貨物周轉方面,印度主要港口的貨物周轉率只有中國港口的三分之一,貨物運輸效率很低,這就導致進出口貿易的速度變慢,增加了物流成本。高速公路建設上,印度高速公路密度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交通不夠便利,貨物運輸和人員流動都受到很大限制。數字網絡覆蓋也不夠全面,僅僅能滿足 30% 人口的需求,這對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個很大的阻礙,很多依賴網絡的產業都難以發展起來。這些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使得印度的 “人口優勢” 很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 “生產效率”,即便有再多的年輕勞動力,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持,也很難充分發揮出他們的作用。
![]()
新加坡,這個國家面積特別小,也就 734 平方公里,而且資源極度匱乏,啥都缺。但它在國際上混得還挺有一套,靠的就是獨特的外交策略。它的外交核心就是 “維持區域力量平衡” ,為啥呢?因為它是個小國,要是有哪個大國在東南亞地區一家獨大,掌握了絕對主導權,那新加坡可就沒啥好日子過了,說不定連話語權都沒了,所以它得想盡辦法不讓這種情況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新加坡就像個小心翼翼的舞者,在大國之間周旋,努力保持平衡,不讓自己倒向任何一邊,也不讓任何一個大國在這片區域里過于強大,從而威脅到自己的生存和利益。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關系越來越好。到 2024 年,中國與東盟的累計雙向投資超過 4500 億美元,這個數字可不小啊,而且投資的領域特別多,基礎設施、制造業、數字經濟等等,到處都有中國和東盟合作的影子。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在東盟經濟一體化中的影響力持續上升,越來越大。這對中國和東盟來說,本來是件大好事,合作共贏嘛,大家一起發展。可新加坡心里卻有點不安,為啥呢?它擔心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太大了,形成 “一家獨大” 的局面,這樣一來,東盟在跟中國合作的時候,就會慢慢失去 “議價權”,也就是討價還價的能力。而新加坡作為東盟的成員國,也會受到影響,它一直想在大國之間搞平衡,這下可能連平衡各方的戰略空間都沒了,以后在區域事務里說話都不好使了,所以它就開始想辦法,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李顯龍說 “印度會趕超中國”,這里面藏著第一層深意,就是想向印度釋放 “合作信號” 。印度之前退出了區域合作框架,這讓新加坡很不滿意,現在它想把印度拉回來。李顯龍這么一夸印度,就是告訴印度,你看,我很看好你,你有潛力,趕緊回來一起玩,參與到區域合作里來。新加坡打的什么算盤呢?它希望印度回來之后,能制衡一下中國,讓東南亞地區的力量重新恢復平衡,這樣新加坡就又能在大國之間施展它的平衡術,繼續保持自己在區域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兩邊討好,兩邊獲利,繼續做它的 “小滑頭”。
第二層深意,是向中國傳遞一種 “期待” 。李顯龍在講話里特意提到 “不管怎樣,中國仍然是世界貿易體系受益者和維護者,即便在不利的裁決之下,也曾遵守規則” 。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在夸中國,其實沒那么簡單。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中國繼續遵循美西方主導的舊有國際規則,別想著去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因為新加坡是在舊有的國際規則下發展起來的,它在這套規則里混得還不錯,要是中國去重塑規則,那新加坡的利益可能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對新加坡來說,一個 “遵守舊規則的中國”,還有一個 “能制衡中國的印度”,這是最理想的局面。它既可以靠著中國龐大的市場,發展自己的轉口貿易、金融服務這些產業,賺得盆滿缽滿;又可以利用印度的存在,讓中國在推動區域合作的時候有所顧慮,不敢太強勢,這樣新加坡就不會淪為被動跟隨中國的角色,還能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話語權 。
面對外界的各種聲音和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中國要想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得走好自己的路,在多個關鍵領域積極破局,尋求突破。
以前,中國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規模擴張,靠的是大量的資源投入和勞動力,生產的產品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全球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種發展模式漸漸遇到了瓶頸。所以,中國必須加快產業升級,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質量提升。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就拿新能源汽車來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長特別快,很多車企在動力電池技術、充電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方面不斷創新。寧德時代宣布其全固態電池研發進入預量產階段,能量密度比傳統液態鋰電池提升超 30%,循環壽命突破 2000 次;華為推出業內首個全液冷兆瓦級超充解決方案,能實現每分鐘補充 20 千瓦時的電能 。在半導體領域,雖然中國起步晚,還面臨著技術封鎖等難題,但這些年一直在努力突破。像國家電投所屬國電投核力創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首批氫離子注入性能優化芯片產品客戶交付,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功率半導體高能氫離子注入核心技術和工藝,補全了半導體產業鏈中缺失的重要一環 。還有在高端制造領域,中國也在不斷追趕,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讓中國的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勞動力人口減少,養老負擔加重,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所以,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優化生育政策就變得非常重要。在養老保障方面,政府一直在努力完善養老金制度。一方面,合理調整養老金的繳費比例和發放標準,讓養老金的收支更加平衡;另一方面,鼓勵個人進行養老儲蓄和投資,推廣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等。在社區建設方面,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打造 “15 分鐘養老服務圈”,讓老年人在社區里就能享受到基本的養老服務,像日常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等。在生育政策方面,也在不斷優化,以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根據人口形勢的變化,做出了調整,目的就是鼓勵生育,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壓力,讓人口結構更加合理,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過去大多是規則的接受者,遵循著美西方主導的舊有國際規則。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中國開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建立更公平、更包容的國際合作機制,“一帶一路” 倡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帶一路” 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中國已經與 150 多個共建國家和 30 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 多份合作文件,開展了數千個務實合作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推動與沿線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比如在設施聯通方面,加強與共建國家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基礎設施合作,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在貿易暢通方面,推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降低貿易壁壘,擴大市場準入 。中國在國際規則重塑中,不盲目對抗美西方的規則霸權,也不被動遵守不公平的舊規則,而是以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證明自身路徑的可行性,贏得更多國際認可,從 “規則接受者” 逐步轉變為 “規則引領者”。
李顯龍的 “印強中衰論”,不過是大國博弈這場大戲里的一個小插曲,根本影響不了大局。中印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競爭可不是你輸我贏的 “零和博弈”,而是各自努力發展,看誰能把自身的潛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來 。
對印度來說,要想實現經濟的騰飛,趕超中國,就必須得突破自身的重重障礙。得改變保護主義心態,積極融入全球市場,完善產業鏈;穩定政策,給外資企業吃下定心丸,吸引更多投資;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生產效率,把人口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只有這樣,印度才有可能兌現自己的發展潛力,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嶄露頭角。
中國呢,也得頂住壓力,堅定不移地推進自身的轉型。加快產業升級,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讓中國的產業更具競爭力;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和生育政策,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在國際規則重塑的過程中,保持戰略定力,以 “一帶一路” 倡議為依托,推動建立更公平、更包容的國際合作機制,贏得更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 。
而新加坡,作為一個在大國博弈中求生存的小國,“平衡術” 或許能在短期內換來一些安全和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可不是長久之計。全球發展的趨勢是開放合作,新加坡只有順應這個趨勢,積極與各國開展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穩定與繁榮。一味地在大國之間搞平衡,耍小聰明,說不定哪天就會玩火自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 。
未來的國際格局到底會怎樣,中印在其中又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都取決于中印兩國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努力,解決自身的問題,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贏得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