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歲的趙大媽和往常一樣,清晨五點半就拎著水壺出門,約了同伴在小區(qū)公園一起快步走、練廣場舞。誰知剛扭了沒幾支舞,只聽她喊了一聲“頭有點暈”,整個人便倒在了花壇邊的椅子上。
周圍的人都嚇壞了,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yī)生趕到后詳細詢問了她的日常習慣,一邊查看身體狀況一邊皺眉嘆氣:“這一把年紀,每天硬扛著早起鍛煉,還舍不得早點休息,您這是拿命‘較勁’啊!”
![]()
趙大媽醒來后,回憶起這幾個月自己的狀態(tài):天一亮就起床鍛煉,晚上睡得很晚,偶爾還會多喝點茶以為提神。她怎么也沒想到,明明是為健康在勤快,反而出了這么大的“岔子”。
不少身邊的朋友也開始疑惑,自己每天早起運動,真的有問題嗎?習慣晚睡、為了“鍛煉”硬撐,真的會傷身體嗎?趙大媽這次暈倒背后,到底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風險?
很多中老年人都覺得“早起鍛煉”“勤快多運動”是保健的黃金法則。可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因早起運動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病率,近10年增長了約14.7%,其中心源性猝倒和猝死事件數據令人警惕。
原因很簡單,中老年人心血管彈性和自我調節(jié)功能隨年齡下降,清晨氣溫較低,血壓容易波動,熬夜加身體疲勞,清晨“硬撐”著運動,極易誘發(fā)血壓驟變、心腦血管痙攣。
上海某三甲醫(yī)院的一項調查表明:年齡超過60歲的成年人,連續(xù)5年以上每天早起(5點-6點)鍛煉且入睡時間晚于11點,心腦血管急性事件風險提升21.6%,發(fā)生頭暈、猝倒、甚至猝死的概率明顯高于同齡普通作息人群。
醫(yī)生解釋,這不僅和外部溫度有關,還涉及血液粘稠度、外周血管收縮、血壓晝夜節(jié)律等多重因素。
此外,夜間人體本該進入修復狀態(tài),晚睡會令人體免疫系統負擔加重,激素分泌紊亂。這就像給心臟和血管按下“雙重負擔”按鈕,早晨本較脆弱的狀態(tài),遇到劇烈活動,更易發(fā)生意外。
如果日常飲食又過于油膩或水分攝取不足,出現暈厥、低血壓乃至更嚴重情況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調研,連續(xù)兩個月保持“早起運動+晚睡”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中老年人身體都會出現一系列預警信號,這其中有三項尤其值得留意:
頭暈乏力:超八成受訪者表示,近期晨起鍛煉后常感到乏力,甚至有頭暈、眼花現象。這多因夜間未足夠休息,血糖、血壓波動,加之清晨溫度低,導致腦部供血短暫不足,引發(fā)暈眩感。
心慌氣短:權威數據顯示,超34%高齡晨練者出現心慌胸悶、氣促等心血管反應。尤其在冬春氣溫較低且起床后未充分熱身時,心率驟升、外周血管急劇收縮,容易刺激心臟,誘發(fā)房顫、心絞痛等急性事件。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長期晚睡、晨練,導致機體免疫細胞活性下降12%至17%,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病率顯著上升。有調查發(fā)現,部分老人春季前后反復感染流感,免疫力低下與起居紊亂直接相關。
![]()
還有部分老人出現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大等問題,這和慢性疲勞、睡眠質量差密切相關。如果不及時調整生活方式,上述小問題很容易累積為大風險。醫(yī)學常識提醒,忌諱“寧可多動,不能偷懶”,關鍵還要講科學、講節(jié)律。
科學運動和優(yōu)質睡眠,才是中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黃金搭檔。醫(yī)生建議大家:
合理安排鍛煉時間:建議老年人鍛煉的最佳時段是上午8點到10點。這時身體機能已激活、氣溫回升,風險大大降低。戶外晨練前應先測量血壓,熱身充分后再適度活動,避免劇烈動作。
保證充足睡眠:睡眠時間保持7-8小時,睡前盡量不飲茶、不長時間看手機。建議晚間10:30前入睡,維持規(guī)律作息,有助心血管修復、免疫功能恢復。夜間如頻繁起夜要排查基礎疾病,并遵照醫(yī)生建議處理。
![]()
適量運動、循序漸進:運動強度以“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每次30-40分鐘,避免空腹、勞累后運動。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帶來的風險。如有基礎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務必遵醫(yī)囑調整活動計劃。
此外,遇有身體明顯不適時應即刻停止鍛煉并就醫(yī),切勿“硬撐”,也不要迷信“越累效果越好”。每個人的體質、耐受力不同,科學保健應個性化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