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社區公園里一片寂靜,卻不時傳來重重的喘息聲。68歲的孫大爺,習慣性地在健身區俯臥撐。他總覺得,鍛煉要拼命“出汗”,汗流浹背才算有效。
可這一天,做了還不到三組,忽然一陣頭暈眼花,差點沒站穩。陪練的老友趕緊勸他坐下,鄰桌下象棋的張叔把他攙到一邊:“您不是有高血壓嗎,還做這種猛的運動,可得悠著點!”孫大爺半信半疑:“不大運動怎么鍛煉身體?”大家都陷入沉默。
![]()
我們身邊,像孫大爺這樣“搏命”健身的高血壓人群不在少數。他們追求健康的心可嘉,卻忽視了有些運動,對血壓人群反而是一種“隱形殺手”。醫生對此發出提醒:血壓高的人,真別傻傻做這3類運動,否則易傷身體,悔之晚矣。
到底是哪三類?為什么偏偏高血壓人群要格外“規避”某些常見運動?特別是很多人會犯的第3個“誤區”,你一定得警惕。
到底,高血壓患者還適合做俯臥撐嗎?看似簡單的小動作,暗藏哪些大隱患?醫生和研究又怎么說?或許,這篇文章能給你一個答案。
很多高血壓朋友都希望通過鍛煉改善身體狀態,但運動選擇不當,反而可能加重心血管負擔。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王醫生表示: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力量型、憋氣性運動,短時間內會讓血壓驟然升高,收縮壓可波動上升10-25mmHg。這給本就“緊繃”的血管,添了更大風險。
2022年《高血壓管理中國指南》明確指出,高血壓患者不建議進行重度負重、劇烈抗阻和憋氣運動。原因如下:動作過程中需屏氣發力,容易造成血壓“陡升”;血管彈性較差者,可能誘發腦卒中、心梗等急性風險;部分年長者合并心臟疾患,易出現頭暈、胸悶甚至暈厥。
哈佛大學一項針對老年高血壓人群的運動追蹤數據顯示:與同齡溫和運動者相比,做高強度抗阻力訓練的高血壓者突發不良事件的風險提升了12.3%。
對很多中老年朋友來說,俯臥撐、深蹲雖簡單,但其造成的短時心血管壓力猛于慢跑。尤其習慣憋氣、發狠用力的人,更容易因血壓異常波動,埋下健康隱患。
![]()
不少高血壓患者覺得大汗淋漓等于“洗血管”,其實這是誤區。醫生提醒,擅自做劇烈抗阻、爆發、屏氣性運動,將面臨三大隱患:
突發心腦血管事件風險提升。短時間、猛烈用力,顱內和心臟血管壓力驟增。醫院收治過不少病例,患者做俯臥撐或舉重時,因血管爆發力太大,突發腦卒中或心梗,搶救不及造成生命危險。
誘發血壓波動甚至失控。運動本應讓血壓趨于平穩。然而突然強度過大,反倒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上串下跳”,部分患者運動后測量,收縮壓高達200mmHg以上。
![]()
加速心臟老化、損傷循環系統。美國心臟協會的流行病學分析顯示:高血壓者高強度抗阻運動四周后,BNP(心衰風險指標)水平較前升高15%,反映心臟超負荷,易提前“報廢”。
而最常被忽略的第3類運動,是“憋氣式動作”,包括仰臥起坐、負重深蹲、平板支撐、俯臥撐等。很多人只看到肌肉的成長,卻疏忽了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隱性傷害。
醫生并不是反對任何運動,而是提醒大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實現健康最大化。怎么做更安全?
推薦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類、連續性運動。例如,快步走、太極拳、騎慢速自行車、廣播體操等。這類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每周累計運動150分鐘,血壓平均可降低8-10mmHg。
![]()
運動強度把握“能說話不能唱歌”為宜。也就是說,運動中稍微氣喘,能正常交談即可。一旦出現胸悶、頭暈、心跳加快,必須立即停止。
務必避免憋氣、短時爆發用力類動作。如舉重、深蹲、仰臥起坐、俯臥撐,均應慎重,尤其是血壓未控好、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這類動作盡量不做。
監測血壓變化。最佳運動時機是用藥穩定2小時后,一天里溫度較適宜時段。運動后如發現血壓異常升高或不適,請及時就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