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 (記者 張波 通訊員 廖兵兵)近年來,寧陜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將生態旅游作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首位產業,把民宿產業作為發展生態旅游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借助蘇陜協作機制,為全縣文旅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全縣民宿產業呈現出“全域開花”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民宿203家,其中精品民宿33家、鄉村酒店5家,近三年新增床位總量7000張,漁灣逸谷·鹿柴山集民宿獲評全國甲級旅游民宿,“秦嶺山居”區域品牌榮膺“縣域無界”十大影響力品牌,望梅山居榮獲“鄉村之心十佳年度村宿”。這些獨具一格的民宿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寧陜觀光旅游。
寧陜縣地處秦嶺腹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空氣清新、自然景觀獨特,具備發展鄉村民宿的核心資源稟賦,鄉村民宿成為當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價值的關鍵載體。江蘇省金壇區在企業資源、運營經驗、客源市場等方面優勢顯著,為寧陜縣破解民宿產業發展瓶頸、實現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兩地攜手發展的重要契機。
![]()
資金精準注入,激活閑置資源“造血”能力。蘇陜協作資金累計投入寧陜縣民宿產業2710萬元,為產業發展提供核心動力。在寧陜縣梅子鎮,18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精準投向“望梅山居”項目,將21戶閑置農房改造為融合陜南民居與江南水鄉風格的主題民宿集群,配套建成觀光步道與生態停車場,讓荒蕪村落變身康養秘境。項目運營后,節假日入住率高達95%,年營業額突破200萬元。漁灣村將30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用于改建鹿柴山集精品民宿“望木”,由村集體委托專業公司運營,開業即成為網紅打卡地,今年已接待游客2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海棠園村使用30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改造3處民宿院落,同步完善10.8公里旅游道路,形成“民宿+農業觀光”的融合業態,項目畝均年產值20萬元。
經驗模式賦能,構建全鏈條發展支撐體系。寧陜縣以蘇陜協作機制為紐帶,全方位引入東部發展經驗,縣委、縣政府組織干部到江蘇金壇學習借鑒東部地區的經驗做法,并開展民宿資源招商推介,邀請全國民宿頭部企業和省內運營品牌到寧陜考察項目,形成《寧陜縣民宿資源普查報告》與《寧陜縣旅游民宿發展規劃》,明確將精品民宿作為生態經濟價值轉換核心路徑。緊扣市委、市政府“四區一地”部署,推出民宿產業“六百工程”,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鎮村主體、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創新推出“民宿貸”,強化金融支持力度,縣財政局每年從旅游專項資金中劃撥200萬元,按2%的利息為“民宿貸”借款人貼息,形成“政策引導+金融扶持”的良性機制。
![]()
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共富生態經濟引擎。寧陜縣堅持“民宿引領、多業融合”路徑,推動生態旅游從單一住宿向綜合業態升級。單一住宿功能難以支撐民宿產業長久發展,寧陜以“民宿+”思維推動業態擴容,實現從“住一晚”到“玩一天”的升級。蜂情谷整合農業觀光、采摘體驗,讓游客“住民宿、享農趣”;漁灣村民宿群配套建設稻田小火車、油菜花海觀光園,打造“民宿集群+田園景觀”的復合場景;民宿更成為本地農產品的“展示窗”,帶動寧陜香菇、木耳、蜂蜜、天麻等農特產品銷售,形成“民宿促農業、農業強民宿”的循環。這種農旅融合的探索,讓民宿從旅游鏈條的“節點”變為整合鄉村資源的“樞紐”,持續拓寬生態旅游的價值邊界。通過舉辦“春來早”“清涼寧陜”“村光大道”等系列文旅活動,以民宿集群和康養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積極開發文旅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有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成為助推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村光大道”活動舉辦以來,寧陜縣共計接待游客147.68萬人次,同比增長41.83%;實現旅游花費7.19億元,同比增長53.7%。活動期間,周邊民宿入住率均值達90%,縣城賓館和酒店更是“一房難求”。
群眾主體參與,多元路徑筑牢共富根基。寧陜縣深刻把握“民宿產業生命力在于群眾深度綁定”的核心,通過多元路徑讓村民全面融入產業,筑牢共富根基。首先將“空房”轉化為民宿經營載體,為村民帶來穩定租金收入,激活閑置資產價值;針對村民改造自宅、參與民宿經營的資金需求,提供專項“民宿貸”,緩解資金壓力,鼓勵更多村民主動投身民宿產業;民宿的客房服務、餐飲運營、衛生維護等崗位優先聘用本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既解決產業用工缺口,又讓村民獲得持續性工資收入。近年來,蘇陜資金支持發展民宿產業帶動就業人數150余人。這種“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的路徑,不僅激發了村民參與民宿建設、服務提升的內生動力,更讓產業紅利精準滴灌到千家萬戶,構建起“產業興、群眾富”的穩固共富格局。
![]()
記者手記:從“空殼村”到“旅游名村”,從閑置農房到精品民宿,寧陜縣以發展民宿產業為重點,借助江蘇的資本、經驗,讓優質生態資源釋放出持久價值。這場跨越千里的協作,正讓秦嶺深處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長出共富的希望。
精準協作是激活縣域資源的關鍵鑰匙。寧陜縣發展民宿產業的經驗,印證了區域協作的核心價值在于“長板補短板”的精準匹配。蘇陜協作未停留在資金“輸血”的初級階段,而是形成了江蘇資金、運營經驗與寧陜生態資源、政策保障的深度耦合,為跨區域協作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機制創新是產業長效發展的根本保障。寧陜縣發展民宿產業的成功,離不開系統的制度設計。從“民宿貸”貼息政策為市場主體注入金融“活水”,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鎮村主體、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再到明確各方權責、“親商助企日”等制度優化營商環境,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起全鏈條的保障體系。這表明,縣域產業發展需突破傳統路徑依賴,通過政策、金融、管理等多維度機制創新,才能激發市場活力、凝聚發展合力,確保產業從“一時火”走向“長久興”。
數字賦能為鄉村產業插上騰飛翅膀。在流量時代,傳統民宿“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被數字技術有效破解。寧陜縣發展民宿產業的實踐,體現了數字賦能的重要性。通過線上引流將“流量”轉化為“留量”,不僅打破了秦嶺深山的地理限制,更讓“秦嶺山居”等區域品牌快速走向全國,成功運用數字技術是縣域特色產業“破圈”發展、鏈接廣闊市場的高效路徑。
生態價值轉化是縣域發展的核心密碼。寧陜縣發展民宿產業的實踐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其核心在于不割裂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而是將96.24%的森林覆蓋率、21℃的夏季氣溫等生態優勢直接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既守住了秦嶺生態屏障的底線,又讓生態資源產生可持續的經濟收益,為生態功能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保護與發展共贏”的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