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浦東國際法律服務園共享仲裁庭內,一場雙方當事人皆為歐洲公司的臨時仲裁案件開庭并裁決。這是全國首例“海事調解+臨時仲裁”案件,也是全國首例以和解協議中的仲裁條款啟動程序的臨時仲裁案件,從和解協議的達成到仲裁裁決,浦東積極參與并全力推動完成。新民晚報記者在“引領區五周年”集中采訪中了解到,該案不僅是海事糾紛解紛模式的一次創新,更是中國涉外法治實踐的一次重要突破。
該案的成功辦結,是浦東新區司法局圍繞引領區建設、推動國際法律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生動縮影。5年來,浦東以制度型開放為引擎,以國際規則對接為突破,以法治護航企業“走出去”為重點,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
![]()
徐程攝
對接國際規則:從破冰到全面推廣
在位于鄒平路的浦東國際法律服務園,記者看到,雖然今年6月才正式開園,但短時間內,這里已然成為各種涉外法律服務的“朋友圈”集聚地。浦東司法局、自貿區法庭、公證處、律所、商事調解組織、法律科技公司等陸續進駐于此,法律從業人員、當事人等不必四處奔波,“進一門”便可處理許多相關法律事務。該園區逐步發揮全鏈條法治機構集聚、法律功能無縫銜接、法治空間集約共享、法律服務“最多跑一地”功能平臺作用。
一樓的共享仲裁庭,正是上述海事糾紛案件的開庭地。“真的沒想到,自和解協議簽訂到做出仲裁裁決,僅用了11天,與訴訟等糾紛解決方式相比還節省了費用,高效、便捷、經濟。”英國公司代表對浦東速度表示驚嘆。
該案仲裁員張振安介紹,本案當事人一方為英國某船舶設備公司,另一方為希臘某船舶公司,雙方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爭議,向上海海事局調解仲裁服務平臺求助。考慮到兩家歐洲公司對仲裁認可度高的情況,結合案情特點,浦東新區司法局主動跨前,與上海海事局共同研究以調解融合仲裁的方式推進糾紛解決。即在開展調解的過程中,以尊重雙方意愿為前提,先行明確雙方達成的協議內容將以臨時仲裁裁決的方式賦予其法律強制執行效力,從而讓糾紛雙方吃下“定心丸”,最終高效地推進雙方簽訂了和解協議。
事實上,早在2024年8月,全國首例外方當事人申請在華臨時仲裁案在浦東開庭。2025年10月,全國首例“海事調解+臨時仲裁”案件再度在此開庭并做出裁決。浦東新區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處長俞四海表示:“我們不僅要推動個案落地,更致力于構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臨時仲裁機制,以此賦能臨時仲裁,使其真正成為浦東海事商事糾紛解決的重要選項。”
![]()
受訪者供圖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倪靜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浦東在商事調解制度建設上的探索具有全國示范意義,是中國法治創新與國際規則對接的重要先行區。“浦東以地方立法形式率先確立商事調解制度框架,展現了法治自信與制度創新的前瞻格局。這不僅為全國商事調解立法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法治支撐樣本。”同時,她建議,“下一步應以制度落地為關鍵,推動調解組織管理、稅收激勵、人才認證等配套機制的系統完善。同時,加快建設涉外法治人才儲備庫,形成從制度創新到人才保障的全鏈條支撐,助力浦東在全球商事爭端解決體系中發出更強中國聲音。”
目前,浦東正研究以浦東新區法規形式,為推進臨時仲裁工作提供法治保障。“通過‘海事調解+臨時仲裁’途徑,高效便捷解決各方當事人的糾紛,并選擇浦東作為臨時仲裁開庭地,充分表明越來越多的外方當事人認可浦東新區良好的營商環境,浦東有望成為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的‘優選地’。”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於世成教授認為。
![]()
制度型開放:從首創性改革到人才立法
不久前在浦東國際法律服務園的律師審批窗口,上海功承瀛泰律師事務所負責人陳柚牧剛剛遞交了聘請“外籍法律顧問”的申請材料。該律所準備聘請新加坡籍律師。
2025年9月上海市司法局出臺《關于上海律師事務所聘請外籍律師擔任外國法律顧問試點工作實施辦法》,該申請獲得市局審批后,將成為該辦法生效后,在上海市落地第一人。
“這位新加坡律師精通海運法律,他的加入讓我們能為客戶提供更精準的跨境服務。”陳柚牧說。
浦東新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愛武在采訪中透露,浦東正在積極推動《上海市支持浦東新區開展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特許執業若干規定(暫定名)》立法。“這部浦東新區法規將允許具有境外律師執業資格的中國籍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在浦東從事相關法律服務業務,進一步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加快一流高端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集聚。”
受訪者供圖
此外,浦東還在全市首創“律所入駐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推動高校與律所聯合培養高端法治人才。目前已有5家律所成為浦東新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入駐單位,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開展課題研究。日前,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與華東政法大學的2名法學博士后已完成合作簽約,正式入駐律所開展前沿法律實踐課題研究。
“我們要打造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園區’,而是一個法治創新和人才集聚的‘特區’,成為上海建設‘五個中心’核心區和浦東引領區建設的支撐與保障。”黃愛武說。
護航“走出去”:成為涉外法律服務先行者
在浦東國際法律服務園7樓的“法智創享家”空間,上海浦東新區中泰金融商事調解中心主任胡濤正與團隊討論一起跨境金融糾紛的調解方案。今年,該中心將總部遷至法律服務園,享受低租金和政策疊加優勢,業務量同比增長近三成。
原來,這個空間依托浦東新區支持雙創產業發展的“兩個100萬”政策,為法律科技企業、初創法律服務機構等提供低租金辦公共享空間。
此外,浦東還推出“國際化發展行動”,支持律所在境外設點。目前已有12家律所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35個分支機構和合作辦公室。黃愛武表示:“我們要讓浦東律所成為企業出海的‘護航艦’。”
在服務手段上,浦東也不斷創新。包括發放“法律服務券”,降低企業涉外維權成本;升級“上海東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務中心”,提供121個國家地區的法律查詢服務;在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內設立“法治功能區”,打造國際仲裁、商事調解“開庭優選地”等。
![]()
徐程攝
5年來,浦東從“試驗田”成長為“引領區”,從“并跑”到“領跑”,法治始終是其核心競爭力。從全國首部省級商事調解領域地方性法規,到首例“海事調解+臨時仲裁”案件;從首家外籍法律顧問申請,到推動浦東律所發布首批“出海同行”境外合作律所清單……每一項創新,都是浦東法治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
“浦東不僅要成為全球經濟要素的匯聚地,更要成為涉外法律服務的先行者。”黃愛武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關于抓緊推動‘三聚集’工作部署要求,推出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承載區行動方案2.0版,以法商融合創新為驅動、以制度型開放為支撐、以法治護航企業‘走出去’為重點、以國際規則對接為突破,為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提供堅實法治保障,為浦東引領區建設,為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和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更大努力與貢獻”。
原標題:《浦東引領區建設五周年|法治創新賦能,浦東打造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承載區》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宋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