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4日訊 近年來,濰坊經濟開發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緊扣自身職責定位,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核心牽引,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項目審批”創新應用,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不斷走深走實,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識度和實效性的改革成果。
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重構審批服務新生態。“一件事”集成辦,變“多頭跑”為“一站結”。針對項目單位反映強烈的環節多、材料繁、耗時長等問題,強力推行“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例如,將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合并辦理,申報材料壓減30%,審批時限壓縮50%;供地前提前介入規劃的項目,均可實現用地證與工程證同步受理、并聯審批;過去需要跑多個科室、提交數輪材料的項目,現在通過“一個窗口、一套表單、一次告知”,可以內部循環的材料不再要求企業提報,辦事便捷度顯著提升。
“前延”服務主動辦,變“企業跑”為“服務跑”。打破“坐等審批”慣性思維,建立重點項目服務專班和前置輔導機制。在項目策劃生成階段,主動對接投促、審批等有關部門,提前介入開展規劃符合性分析、用地標準核定等輔導工作,將問題解決在方案形成之初。今年以來,已為8個重點項目提供前置服務,平均為每個項目節省前期工作時間約15天,有效避免了企業“走彎路”“碰紅線”。
“標準地”出讓高效辦,變“未知數”為“明白賬”。在工業用地等領域全面推行“標準地”出讓,在土地出讓前明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等控制指標。企業競得土地后,可直接進入設計階段,實現了“拿地即開工”的極簡審批模式,項目落地周期大幅縮短。
探索“人工智能+審批”,注入智慧規劃新動能。大力推進實景三維建設,搭建方案決策“預演臺”。按照市區分工高效有序開展年度基礎測繪工作,匯交轄區范圍內的地理場景和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推動構建覆蓋全域的“數字規劃沙盤”。城市三維模型生成后,下步對于重要地段、重要項目,可在虛擬空間中直觀展示項目建成后的形態、體量、色彩及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關系,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審查,輔助進行空間形態、天際線、視廊分析等決策,大大提升方案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度,減少后續調整風險。
逐步整合數據共享賦能,生成自然資源“一張圖”。結合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城市規劃、國土變更調查等相關專題數據,建立以自然資源一張圖為核心的地理信息數據庫。建立數據互通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實現數據可視化,進一步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借助“互聯網+”手段,發揮大數據力量,打破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形成全區“批供用管”一張圖,為部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讓項目選址有據可依。
改革成效實實在在,市場主體獲得感持續增強。審批時限大幅壓縮。工程規劃許可等主要審批事項承諾時限比法定時限壓縮60%以上,部分事項實現即來即辦。
申報材料顯著精簡。通過數據共享、證照互認、告知承諾等方式,累計精簡、合并各類申報材料20余項。企業成本有效降低。“標準地”改革、“多測合一”等措施,直接為企業節省了評估、測繪等中介服務費用和時間成本。服務質量受到普遍好評。“前置服務”“幫辦代辦”等創新服務模式,獲得了市場主體的廣泛認可,在近年來的營商環境測評中,分局相關指標滿意度持續位居前列。
下一步,濰坊經濟開發區將繼續堅持以“高效辦成一件事”和“人工智能+項目審批”為雙輪驅動,持續深化工改創新,努力在優化審批流程、提升智慧水平、強化部門協同上實現新突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劉九省 通訊員 張文浩 濰坊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