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彥妤
由美國斯坦福大學依據Scopus論文數據與影響力統計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最新名單于2025年9月公布。臺灣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再度入選,不僅已連續六年蟬聯全臺臨床醫學科學家第一,更在高齡醫學領域高居全球第三。
這樣的紀錄在臺灣臨床與學術界極為罕見。這份榮耀的背后不只是名次,而是代表20余年來的堅持。
陳亮恭不僅在國際期刊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也在實務端形塑臺灣高齡醫學的新樣貌。從臨床治療到小區預防,自擔任關渡醫院院長四年多來,他逐漸帶領團隊,打造“關渡學”模式,推動醫院從被動治病,轉型為主動營造健康長壽宜居小區的推手。
這樣的成果是他日積月累努力而來。現代人普遍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但對陳亮恭而言,研究與生活早已緊密交織。他說:“我沒有追求過所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對我來說,研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份長年堅持,仰賴驚人的高度自律與堅韌意志。他每天睡眠時間僅4、5小時,清晨4點便展開新的一天:閱讀文獻、規劃研究設計、檢視分析結果、撰寫研究論文,接續行政會議與病患照護,幾乎沒有片刻空隙。多年來,他始終在緊湊的步調下,維持全神貫注,保持清晰思路。盡管行政與臨床工作繁忙,仍每年穩定產出50篇以上論文,其中三分之一為國際合作研究,多數為論文主要作者,且近幾年每年均有Lancet系列期刊的發表。
![]()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陳之俊攝)
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周明岳與陳亮恭相識20年,是其研究團隊中的“元老級”成員,既是學長學弟,也曾有師生淵源。在周明岳眼中,陳亮恭一旦決定要做的事就會全力以赴,從年輕到現在始終如一。他笑說,當年大家還在通訊軟件閑聊時,凌晨4點已能收到陳亮恭寄出的郵件,“我們還沒睡,他卻已經開始新的一天。”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寧,從住院醫師時期便見證陳亮恭的執行力,“凡事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展現超乎常人的認真。
周明岳笑言,陳亮恭自我要求極高,對團隊也要求嚴格,甚至常讓同儕“看到他更累,就不好意思喊累。”但這份嚴格并非苛責,而是伴隨對團隊的期許與引領。
“病人為何好不了?”高齡醫學推手的實證之路
其實高齡醫學在臺灣發展為一門獨立學門的時間并不長。過去,社會普遍對高齡醫學理解有限,醫療體系多半聚焦分科治療、疾病導向醫療,忽略高齡者的疾病是多重的,治療需要同時處理多重共病與功能缺損,并提供整合照護。
陳亮恭過去20多年來的貢獻,正是在臺灣高齡醫學尚未受重視的環境中,以實證研究為突破口,逐漸累積數據,用證據說服外界。“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周明岳說。從最初推動整合門診、急性后期照護,到日后深入失智與多重用藥的研究,以及小區健康長壽的介入策略,他一步步奠定臺灣、甚至亞洲的高齡醫學科學基礎。
回溯陳亮恭的研究起點,源自一個單純卻深刻的疑問:為什么病人在醫院治療得宜,回家后卻仍難以維持良好狀態?他意識到,長者真正的困境往往不僅在醫療本身,更多是在醫院之外,返家后缺乏小區支持,或居住環境不友善,讓復原成效大打折扣。
于是,他將研究的焦點逐步從臨床治療,擴展至功能維持,再延伸到小區支持,層層推進,逐漸勾勒出高齡醫學的完整架構。
臺北市前副市長、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林建元回憶,7年前在大學開設“高齡友善環境規劃與設計”課程時,曾邀請陳亮恭演講,兩人因此結識。他觀察,學者肩負教學、研究與服務職責,陳亮恭在這三方面皆表現卓越,尤為難得。“他不只是優秀,更是開創者!”林建元說,正因如此,臺灣才能在國際高齡醫學舞臺占有一席之地。
關渡醫院轉型:從醫療場域到小區健康塔臺
關渡醫院由臺北市政府成立、委托臺北榮民總醫院經營管理,擁有321張醫療與長照床位、約450名員工,是一所典型的小區醫院。2021年,北榮派陳亮恭接任院長后,立即展開轉型行動。他整合多年在北榮推動高齡整合照護的經驗,重新定位關渡醫院為“小區塔臺”——不再只是被動等待病人上門,而是主動走入小區,成為帶動居民健康長壽的中樞。
這樣的轉型,意味醫院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治療疾病,而是要提前辨識風險、主動介入,把重心從“治病”,往前移到“預防與健康促進”。
同時,陳亮恭也推動數字轉型,串聯產業資源,導入智慧床墊、人工智慧照明、自助繳費系統與AI情緒辨識等創新技術,打造“數字原生醫院”雛形。
這讓關渡醫院的氛圍煥然一新。彭莉寧觀察到,從動線設計、采光與照明,到不定期舉辦的鋼琴音樂會與藝文活動,院內軟硬件同步升級,逐步打破民眾對醫院冷冰冰的刻板印象,讓這里成為小區居民愿意親近、也愿意信任的健康伙伴。
![]()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左二)帶領團隊打造“關渡醫院次世代小區模式”。(黃菁慧攝)
“關渡學”3年驗證,失智失能風險降3%
除了醫院改頭換面,在關渡地區,一場結合醫療、科技與小區的“健康革命”也悄然展開。2021年起,陳亮恭以打造“健康長壽宜居小區”為愿景,率團隊在關渡小區推動在地健康促進計劃,取名關渡學(Gandaulogy),讓醫學研究走出實驗室,走進居民生活,讓健康長壽成為小區文化的一部分。
關渡地區人口約5萬人,其中老年人口超過1萬人,居民組成多元,除了傳統農民、漁民,也包括附近華碩、和碩等高科技公司員工。陳亮恭指出,臺灣人愈來愈長壽,但不健康余命仍近8年,意味許多人生命后期都與多重慢病、失能或失智共存。關渡學就是希望讓居民不只活得久,還要更健康、更有質量。
“關渡學”的核心理念來自陳亮恭主持的“臺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的TIGER模式,涵蓋五大面向,包括Training(運動與動腦)、Intelligence(數字科技)、Gathering(社會連結)、Enjoyment(快樂參與)、Rejuvenation(回春)。
這五大層面可具體轉化為居民可實踐的行動方案。因此關渡醫院設立“關渡學苑”與“益智學堂”,免費開放體能訓練、認知課程、營養衛教與慢病管理等活動,讓長者參加。院方同時導入資通訊科技,將小區健康數據實時回傳至醫院系統,協助醫師掌握長者身心狀況,形成“預防、追蹤與改善”的循環機制。
團隊同時透過YouTube視頻、社群互動與在地活動推廣,讓健康觀念持續“外溢”。“看到鄰居在運動、朋友在上課,自己也會想加入,”陳亮恭笑說,“那才是真正的小區文化改變。”
為了驗證成效,研究團隊于2021年隨機抽樣1000名居民健康檢測,3年后再度抽樣1000位居民比對,利用最新建立的“健康長壽指數”預測模型,與日本國家數據庫交叉驗證,結果顯示關渡居民的失能與失智風險,比3年前平均下降3%,參與者在體能、慢病控制、認知表現、情緒與生活質量等面向皆有顯著進步,打破“老了就會退化”的刻板印象。
更令人振奮的是“外溢效應”。陳亮恭提及,關渡學苑實際參與者約數百人,但透過社群與衛教倡導,影響力擴及小區。“這樣的擴散力,才是讓社會真正改變的力量,”他說。
這項為期3年的實證成果報告,獲島內外矚目,也正規劃投稿國際學術期刊中。目前“關渡學”模式已陸續推廣至北榮體系七家分院與其他醫院,未來將依各地小區特性調整策略。
陳亮恭認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論文里,當成果真正用在生活中,研究就更有價值。“這3年的驗證讓我們更有底氣,只要小區這樣做,臺灣就能邁向健康長壽!”陳亮恭強調。
彭莉寧表示,當小區里有人因參與活動而體力變好,就會帶動更多人加入。這樣的正向循環,讓健康促進真正走入小區,并發揮外溢效應,正是“關渡學”的核心價值。
披著白袍的人文學家,跨界共筑高齡新藍圖
但關渡學要推動,單靠一所小區醫院遠遠不夠。陳亮恭積極串聯政府、產業、學界與小區,各方在共同愿景下合作更是關鍵。
臺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形容,在他心中陳亮恭就像一位“披著白袍的人文學家”。他回憶,十多年前與陳亮恭首次合作,推動獨居老人照護專案,當時陳亮恭已是這領域的頂尖專家。隨著合作深化,雙方逐步發展出“健康長壽三角模式”,也就是由醫院專注醫學專業,企業提供科技與資源,小區則作為落地場域。
彭冠宇舉例,若醫院需要鋼琴推動音樂療愈,企業便捐贈鋼琴,而療愈的成效則由醫院完成;同理,醫院需要智慧醫療的基礎架構與流程再造,企業便捐贈設備與系統整合,再由醫院評估智慧醫療導入的成效,這正是各自發揮專長、強強連手的典范。
現在,臺積電慈善基金會正攜手關渡醫院,一起將關渡模式從臺灣推向臺積電在日本設廠的熊本,熊本經驗也將隨著臺積電的全球布局,有望走向世界。
“關渡學”觸角延展至街道文化再造,全臺開枝散葉
關渡獨特的人文地景,也為“關渡學”孕育出跨界合作的沃土。這片區域一側有歷史悠久的關渡宮與舊小區信仰文化,也可延伸至自然景觀的關渡碼頭,另一側則匯聚新興小區與科技企業。院方進一步規劃串聯產業、學術與宗教單位力量,與華碩、關渡宮等單位合作,從“鬧熱關渡節”、溫泉季到街區文化與生活課程,讓健康議題自然融入居民日常。
下一步,“關渡學”將從健康延伸至文化,推動“街道文化再造”。陳亮恭盼打造一條從關渡捷運站到關渡宮、再到關渡碼頭的特色街道路線,如同京都清水寺參道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體驗”,借由小店與在地元素,培養居民對土地的認同與歸屬。
隨著模式成熟,“關渡學”已從北投逐步走向全臺,實踐場域陸續拓展至宜蘭員山、臺南永康、屏東,未來蘇澳、羅東也將加入。在政府“健康臺灣深耕計劃”支持下,關渡醫院正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交大附醫、北榮員山分院、開蘭安心診所及羅東博愛醫院串聯,建構跨區健康長壽大聯盟,并規劃于淡水竹圍設立“關渡學苑”,響應龐大的在地需求。
談到持續前行的目標為何,陳亮恭語氣放緩,回答不帶宏大口號,卻格外真切:“我沒有什么偉大信念,那太嚴肅了。我只希望診間病人,除了看病,都能好好生活。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每個人,不論年紀,都能獨立、有尊嚴、幸福過日子。”
這番話道出他從研究走向實踐的核心:不只是醫病,而是醫人;不只是治療,而是預防;不只是醫院,而是小區。
或許,比起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六連霸”的頭銜與外界的贊譽,真正能代表陳亮恭的是那份看似平凡卻最深切的心愿——盼人人都能在小區里,過上獨立、有尊嚴的健康長壽生活。
(本文由臺灣《遠見雜志》提供,2025年第23屆《遠見》高峰會將于11月5日至6日在臺北舉辦,《東方財經》為媒體合作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