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18日是美國的“阿拉斯加日”,用以紀念1867年的這一天,阿拉斯加正式從沙皇俄國屬地劃歸美國。主權雖然有了變更,但歷史的糾葛和地理的臨近,讓這片號稱能“看到西伯利亞”的土地上始終有數量可觀的俄裔居民生活繁衍,他們一面保留著傳統的俄國文化基因,一面也積極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目前,這一群體的規模大約在1萬人左右,使得阿拉斯加在美國甚至有著“小俄羅斯”的別稱。
18世紀中葉的俄國發現之旅
8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美國空軍基地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不僅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也受到了當地俄裔民眾的普遍歡迎。普京成為從沙俄發現阿拉斯加至今的二百余年來首位踏上這片土地的俄國領導人。
俄國與阿拉斯加的淵源要追溯到1741年,據現有史料記載,當時效力于俄國海軍的丹麥探險家白令率領船隊于1741年7月到達了阿拉斯加南岸。盡管受限于船上的淡水等補給資源短缺并未登岸,但白令仍被認為是發現阿拉斯加的第一人。
隨后,俄國于1745年在這里建立起狩獵基地,正式開啟了對這片土地的經營,此后又建立起定居點。1799年,當時的沙皇保羅一世正式宣布俄國對阿拉斯加享有主權,還成立了“俄美公司”并授予其對阿拉斯加地區的特許經營權。根據沙皇的命令,“俄美公司”不僅獨享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等地區的狩獵、采礦、貿易等權利,還肩負著在這里發現新土地的任務。隨著這些開發活動的陸續展開,來此參與捕獵、開礦、貿易的俄國人成為最早一批在阿拉斯加定居生活的外來居民。
720萬美元買了個“大冰柜”
最初,阿拉斯加豐富的漁獵資源使其儼然是一個未經開發的“寶藏”,海獺皮等珍貴的皮毛貿易讓遠道而來的俄國人收獲滿滿,但與暴利相伴而來的就是毫無節制的捕撈,原本豐富的資源很快便趨于枯竭。“俄美公司”日益下滑的盈利狀況和從西伯利亞運送保障物資的巨大開銷,使阿拉斯加逐漸成為沙俄的一塊“雞肋”。到了19世紀中葉,在1853—1856年三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英法聯軍的俄國,財政越發捉襟見肘,已再難供養阿拉斯加這片遙遠的土地。據記載,當時俄國每年為經營阿拉斯加要投入15萬盧布,這對俄國國庫而言,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加之當時的加拿大作為英國殖民地,到阿拉斯加的速度要遠比俄國海軍快得多,且俄國戰略重心發生變化……種種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沙皇最終決定將這塊經營了百余年的土地賣給當時還是新興國家的美國。
1867年,俄國駐美大使斯托克爾與美國國務卿西沃德達成協議,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15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給美國,3月30日,俄美兩國代表在新阿爾漢格爾斯克完成簽約儀式,10月18日正式移交主權。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土地收購案。
盡管按面積計算,每平方公里的交易價格僅為4.7美元,但由于當時的阿拉斯加不僅資源近乎枯竭,而且氣候寒冷,因此交易受到美國國會質疑,國會投票時僅以一票優勢勉強通過收購案。當時的《紐約論壇報》甚至將這次收購譏諷為“購買大冰柜”。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斯加”的這一名稱本身也是在美國參議院通過購島條約時才出現的,意為“大地”,而此前的俄國統治時期,這里通常被稱為“俄屬美洲”或“俄屬北美”。
殘存的俄語孤島和俄裔社區
根據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提交給沙皇的一份備忘錄記載,當時的阿拉斯加大約有600—800俄國人定居,還有與當地人通婚形成的克里奧爾人約1900人,以及約5000名阿留申人和4萬名特林吉特印第安人,但特林吉特印第安人并未臣服于沙俄在當地的統治。
隨著阿拉斯加的主權劃歸美國,原本生活在這里的俄國人陸續返回本國,但也有一部分人選擇留下。經過歲月更迭,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并逐漸融入美國社會,成了如今阿拉斯加俄裔居民的源頭。還有一批移民則要晚至蘇聯成立后才漂洋過海而來,甚至有一些要到更晚的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才移民至此。比如作為阿拉斯加主要俄裔社區之一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大約三分之二的民眾都是上世紀60年代以后移居而來的。
經過一百余年的融合,阿拉斯加的俄裔居民早已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這里的俄裔居民雖多,但阿拉斯加終究成了美國領土,而且是面積最大的一個州,因此這里的俄裔群體與其說保留著俄羅斯文化,倒不如說保留著俄羅斯文化的元素或印記更為準確。比如在飲食上,俄裔居民雖仍保留著餃子、紅菜湯、黑面包等不少傳統的俄式食物,但食材用料則根據當地條件做了調整。像俄式餃子,餡料除了一般的牛肉,還多了麋鹿肉、熊肉等一些當地特色食材。
再比如在俄語的普及程度上,年輕一代中俄語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只有在尼古拉耶夫斯克這樣以傳統著稱的社區中,還有一些老人在堅持將其作為母語使用。不過盡管俄語不再普及,但在錫特卡、尼古拉耶夫斯克、尼尼爾奇克等幾個傳統的俄裔社區,乃至整個阿拉斯加州,遇見以“斯基”“諾夫”“耶夫”等結尾的傳統斯拉夫族姓氏的概率要高于美國其他地區,幾個主要俄裔社區內的街道也多按俄語習慣命名。
有趣的是,在規模十分有限的尼尼爾奇克社區,還保留著一個俄語在北美的分支——尼尼爾奇克俄語。這種語言既不同于俄語標準、也有別于其他美國俄裔居民使用的帶口音的俄語方言,而是俄語與特林吉特人等原住民語言結合的產物,除了發音上的不同,還簡化了很多復雜的語法變化。有研究者認為,“在尼尼爾奇克俄語使用者心目中,它與農民文化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社區斯拉夫節展示傳統文化
作為俄裔居民精神寄托的東正教,在阿拉斯加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與傳承,東正教教堂標志性的“洋蔥頂”,依然是這些俄裔社區在地理空間上和精神層面上的雙重中心。整個阿拉斯加有80多座東正教堂,很多無論整體外觀還是內部裝飾都體現著傳統俄國東正教的特色。每年安克雷奇的阿拉斯加原住民醫療中心都會舉辦大型的東正教圣誕節活動。
此外,各俄裔社區每年也會舉辦各自的斯拉夫節,展示傳統的俄國文化,其中以位于基奈半島上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最具代表性。活動通常在每年5月末或6月初舉行,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居民們會將其打造成社區的“開放日”。伴隨著傳統的俄式巴揚手風琴奏出的樂曲,人們便能欣賞到傳統的俄羅斯音樂與舞蹈,品嘗到正宗的俄餐,在市集上則可以看到套娃、彩蛋、俄式刺繡的披肩等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在活動的最后,組織者經常會安排一位扮演“俄羅斯熊”的表演者出來與游客互動和擁抱合影。
這樣一場慶典活動,對外來的游人而言,也許只是一場熱鬧的文化派對,但對社區的俄裔民眾而言,意義卻遠不止于此,整個社區會為這個節日籌備數月。在他們看來,這既是一座交流的橋梁,向來自各地的游客敞開大門,展示獨特文化;也是凝聚社區居民,喚起年輕一代族群認同的機會,讓年輕一代的俄裔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先文化的特質。
從這里也許能看見俄羅斯
阿拉斯加的小迪奧米德島與俄羅斯的大迪奧米德島之間相距不過3.8公里,是兩國領土的最近點。阿拉斯加西海岸與俄羅斯楚科奇半島間的距離也只有88.5公里,因此有人說,只要在阿拉斯加爬得足夠高,在能見度足夠的情況下,就能看見西伯利亞。
但在如今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相比于地理上的距離,心靈的距離似乎要更遙遠一些。安娜·韋爾納亞是安克雷奇阿拉斯加俄羅斯文化中心主任,她出生于蘇聯時代的俄羅斯馬加丹州,冷戰結束后就一直致力于馬加丹和阿拉斯加的公共外交活動,2001年后便定居在了阿拉斯加。彼時任何愿意與俄羅斯溝通、友好相處的人,都可以到她的家中做客,文化人士、翻譯家、旅行者等各色人物不時會加入她家中的文化沙龍,最多時她曾一天接待了40多位客人。但現在令她頗感遺憾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客人卻無法飛來阿拉斯加參加這些文化沙龍。不過韋爾納亞并沒有放棄希望,她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在自己的客廳還是會看到“并不遙遠”的俄羅斯客人。
原標題:《美國最大州有上萬“小俄羅斯”人,他們生活得怎么樣?》
欄目主編:劉暢 文字編輯:劉暢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駐莫斯科記者 高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