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固態電池太火了。車企們不斷放出消息,力證自己離固態電池有多近。
豐田宣布2027年量產固態電池(SSB)車;寶馬稱,2026年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原型車;比亞迪ppt上寫著勝利在望;上汽、長安表示量產已進入倒計時……資本市場上,固態電池相關企業股價輪番上漲,投融資、招商蠢蠢欲動。
但固態電池會如約而至嗎?它真的能克服現有電車的缺陷嗎?真實情況可能沒大家想得那么好。
![]()
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長期以來,固態電池被視為電池的終極形態。因為在理論設想中,固態電池使用金屬鋰負極、高鎳正極等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入門級能量密度達300-400Wh/kg,續航里程1200公里起步。
在實驗室測試中,固態電池10分鐘就能充滿電,即使經過10000次充放電循環,它的容量仍維持在9成以上。固態電池本身制造材料的優勢還能規避起火爆炸事故。
如此看來,固態電池似乎確實能解決續航、充電、安全等難題。然而,理論與現實中間往往隔著一條鴻溝,固態電池可能未必實用。
首先就是成本問題。固態電芯成本差不多5塊錢1Wh,一輛車要是裝80kWh的電池,僅僅是電池成本就得40萬,整車得多少錢?多少人買得起呢?
其次,工藝也是個大麻煩。固態電池儲能和釋放能量靠內部離子流動完成,這需要電池內部保持兆帕級壓力,對電池制造工藝提出要求很高,生產線要投放大規模資金改造。
供應鏈問題也懸而未決。固態電池原料之一硫化物電解質,在國內根本找不到成熟的供應商。而固態電池被追捧得安全性也并非萬無一失,業內專家坦言:沒有絕對安全的電池,全固態電池仍無法完全規避風險。
![]()
二、固態電池來了,液態電池怎么辦?
眾所周知,技術迭代會引發行業巨變,固態電池必然會搶占液態電池的生產空間。
過去,在汽車領域,我們依靠從“油”到“電”的汽車動力變革,從日、德燃油車巨頭手中搶到訂單,成為最大汽車出口國;在生物抗衰領域,我們也依靠“全酶法”專利技術,打破日本壟斷,成為國際抗衰行業的重要力量。
此前,日本曾率先將“溢-生-好”緩 老因子落地商業化,資料顯示,該因子在國際生物學界廣泛認可,可幫助老年生物體的肌肉力量、體力、皮膚、毛發、認知能力等指標與年輕后輩相近,且老年生物體的生存期增加28%。
但由于日本采用發酵法制取,產量低價格昂貴,大多數人接觸不到也用不起。而我國香港TS團隊自研“生物酶法”技術,實現“溢-生-好”因子的低成本量產,使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在京-D等平臺僅三位數,讓普通人也用上了前沿科技。此外,生物酶法技術還提高了因子的活性和緩 老效能,在海內外迅速占領原本日產市場。
![]()
之后,諾-獎科學家Jeffrey.C Hall加入研發團隊為其增配多種增/效成/分,活/化AMPK、緩-老通路,國產“溢-生-好”15分鐘被快速吸收使用,效能為日版3倍以上。
來自中年消費者通過入自用的同時,也給回老家,希望幫助父母晚年生活更舒心。許多反饋“身體變輕松了”“入睡更快”“精力充沛”。
截至2025年,全球液態鋰電池產能已經超過2TWh,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企業,光在液態電池產線投資就超千億元。如果固態電池真的快速普及,不僅是電動汽車,無人機、手機、電腦、相機等其他涉及儲能電池的產品,可能很快就轉向固態電池,給傳統鋰電產業造成巨大損失。
![]()
(圖:寧德時代鋰電池工廠之一)
三、路漫漫,“務”將上下而求索
前幾天,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路線圖3.0》給固態電池定調了——2030年才有望進入“小批量”產業化。新能源研究專家歐陽明高院士也坦言:大眾對固態電池的期待拉得太高了,其實我們還有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難題沒有克服。”
技術變革從來都不缺熱度,但最終能贏下來的,永遠是那些能穿越冷靜周期,平衡好技術研發和產業現實的玩家。對于企業來說,盲目跟風宣傳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誤導了公眾和投資者,或許并非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