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經常關注高校動態的朋友們都了解許多學校會進行校企聯合,有些學校是提供實習基地、訂單班,還有些學校是企業派出資深員工作為學生導師。但這里面真才實干的含金量,每個學校都有所不同,而在這里不僅有不同,還有大不同。
如果要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找到一個最直觀的注腳,那么它絕不該是象牙塔里的自我陶醉,而必須是與最前沿的科技產業“同頻共振”。在粵港澳大灣區,剛剛設立的大灣區大學,正用一場場看似尋常卻充滿“火藥味”的技術交流會,展示它踐行“大學+科技企業”辦學理念的決心。
![]()
最近一場“HDD·鴻蒙賦能交流會”,就完美地詮釋了這種新生態。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講座,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技術闖關和科學探險。活動的向導,是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助理教授羅除老師,他的身份標簽足夠吸引眼球:資深的華為開發者專家(HDE)、南洋理工大學Research Fellow、深開鴻工程師,以及20多項發明專利和華為開發者大賽的全國三等獎得主,羅除老師的履歷,本身就是一張連接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的最佳橋梁。
在他的帶領下,學生們經歷了長達四個小時的“技術闖關”。這趟探險絕不輕松,它從宏觀的鴻蒙生態架構,拉到微觀的開發語言解析;從系統梳理理論知識,到ArkWeb適配的實操指導。每一個環節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復雜操作系統的核心謎題。最后的“趣味代碼拼圖挑戰”,更是直接讓年輕探索者們沉浸在了代碼的無限奧妙中。
![]()
這場活動,不僅僅是知識的單向輸入,它本質上就是大灣區大學“大學+科技企業”辦學理念的生動側影。課程由華為開發者社區提供技術支持,學者團隊結合自身的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精心設計。這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觸摸到最新的前沿技術,更能感知到真實的產業需求,避免了學用脫節的尷尬。
事實上,這種深度綁定并非一日之功。早在三年前,大灣區大學就與華為開啟了“雙向奔赴”的合作。這場合作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傳遞,它代表著創新思維的深度融合。從智慧校園到協同育人,從人工智能與計算數學的交叉研究,到面對面的人才培養交流,所有這些環節,都在悄然構建著一個獨特的、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
在灣大,課堂不再是理論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無縫對接科技企業的技術需求和行業生態,為學術研究架起了一座通向產業的橋梁,讓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真正實現了同頻共振。可以預見,在不久的未來,當鴻蒙生態乃至整個中國科技產業按下“加速鍵”時,推動這一進程的核心力量中,必將包括這些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高教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年輕開發者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