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南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范媛副教授團隊主導的“數字文旅科研為基、閉環育人鏈條為脈、‘三融三創’模式為魂,深化科教融合實踐”案例,憑借鮮明的產業導向與顯著的育人成效,成為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典型范例。該案例緊扣數字文旅產業轉型需求,構建起科研、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育人體系,有效破解旅游管理專業數字人才培養痛點。
錨定產業痛點“三融三創”構建核心育人體系
面對數字文旅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團隊以“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為核心科研主題,依托課題“數字經濟時代‘三加三創’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創新構建“三融三創”培養模式。“三融”聚焦“科技賦能、文化鑄魂、旅游筑基”融合邏輯,以文化為核心牽引,借助AI、大數據等科技打通文旅數字化路徑,靠旅游場景實現成果落地;“三創”明確“創意為魂、創新為徑、創業為果”能力目標,用文化創意激活文旅內涵,以技術創新突破場景瓶頸,最終通過創業實現成果產業價值。
為強化體系支撐,團隊還產出系列高質量學術成果。專著《人工智能視域下信息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系統解析AI在文旅場景的應用邏輯,收錄10余個行業實操案例;科研論文《大數據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產業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實踐研究》提煉“數據采集-分析-應用”三階方法論,為教學與科研提供前沿理論與實踐樣本。
閉環實踐破局 打造“科研-教學-育人”新路徑
團隊以“基、脈、魂”三維架構為支撐,推進五大實踐環節,實現科研成果與育人過程深度耦合。科研融入教學,將“三融三創”拆解為“專業對接產業”“創意創新實訓”“實踐創業孵化”模塊,融入《數字旅游》《智慧旅游》等課程;把專著“AI+文旅融合模型”、科研論文“大數據分析框架”轉化為核心教學單元,配套“文旅APP智能推薦開發”“游客需求大數據調研”等實訓,搭建“數字文旅教學案例庫”,推動教學與行業需求緊密銜接。
引領學生科研,組建“數字文旅創新研究”小組,以“分段參與+成果共創”引導學生深度介入科研。從赴景區、文旅科技企業調研數字人才需求,到參與“VR古村落場景設計”“智慧博物館導覽優化”等子課題,再到協助科研論文數據驗證,多名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省級以上期刊論文,團隊項目“讓歷史觸手可及——‘231’體系構建智慧博物館”獲山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
成果多元轉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畢業論文選題,設計“數字文旅人才評價體系構建”“VR技術在歷史文旅產品中的應用”等方向,提升論文實用價值;同時打造“科研→實踐→競賽”鏈條,孵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沉浸式古村落旅游體驗設計”、省級項目“智慧博物館方案”,指導學生開發的“淄博智慧陶瓷琉璃博覽交易會方案”獲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總決賽一等獎,“茯靈記茶飲品牌策劃”獲全球品牌策劃大賽中國區選拔賽二等獎。教學科研互哺,收集學生實踐反饋與企業建議,持續優化科研方向,如將學生發現的“數字文旅場景互動性不足”痛點納入課題補充論證,形成“教學反饋-科研優化-反哺教學”的良性閉環。
成效落地提質 實現師生雙向成長新突破
該模式實施以來,育人成效凸顯。學生層面,科研素養顯著提升,多人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并發表成果;實踐創業能力落地見效,2024年主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省級立項并順利結項,部分項目進入商業化籌備;競賽競爭力大幅增強,近三年獲全國性競賽獎項10余項、省級獎項20余項,覆蓋數字文旅場景設計、智慧管理等領域。教師層面,團隊形成教學與科研雙向賦能態勢,依托科研搭建的教學案例庫已應用于多門核心課程,替代傳統滯后素材,教學改革成果獲全國性教學賽事認可;科研成果因吸納實踐訴求更貼產業需求,課題報告、學術論文實現“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深度耦合。
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三融三創”模式,加強與文旅企業、科研機構的協同,為數字文旅產業培育更多“懂技術、通文化、善運營”的復合型人才,為高校科教融合育人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閃電新聞記者 蘇佳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