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十月中旬印度航天界放了個大招,展出了LMLV登月火箭模型,3000噸起飛質量、31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這乍一看比我們長征十號的2189噸、27噸還亮眼。
可細琢磨一下,印度至今連一位宇航員都沒送上過天,這就敢喊2040年載人登月?這火箭到底是真有硬實力,還是又一場PPT表演秀呢?
![]()
模型很漂亮,技術在哪里?
我們先掰扯掰扯這款LMLV火箭的紙面架構,它身高近100米,快趕上33層樓了。芯一級加助推器,一上來就要裝7臺240噸推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芯二級還得再來2臺同款,芯三級則是2臺22噸推力的氫氧發動機。單看這設計,確實蹭上了現在的熱門趨勢,畢竟液氧甲烷發動機眼下可是個香餑餑。
但說句實在的,印度目前手里只有2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的技術底子,240噸級的?那真是連個影子都沒見著。可別以為發動機是把小的放大,和3D打印一樣簡單,事實是推力提個12倍,燃燒室壓力、渦輪泵功率、噴管設計,全得推翻了重新來。
![]()
再看中國的YF-100K發動機,130噸推力,2024年8月就完成了7機并聯靜態點火試驗,這才叫實打實的工程進度,一步一個腳印,穩得很。可印度呢?單臺240噸發動機的試車數據都拿不出來,就敢往火箭上一下裝14臺?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發動機布局,芯一級7臺加助推器7臺,總推力能到3360噸,可火箭起飛質量才3000噸。這意味著啥?火箭剛點火,推力就比自身重量還大,按常規設計,這很容易讓火箭扛不住,結構會過載,搞不好剛起飛就出問題。
![]()
再看中國長征十號,21臺YF-100K總推力2678噸,起飛質量2189噸,推重比控制得那叫一個恰到好處。印度這方案,要么是參數算錯了,要么就是為了數據好看硬湊的。實在讓人忍不住琢磨,這方案到底靠譜嗎?
載人航天都沒搞定,談什么登月?
印度的“加甘揚”載人飛船計劃。2004年就啟動了,到現在連一次載人發射都沒搞定。原定2025年底要搞的G1無人測試任務,這都10月了,連點動靜都沒有。
![]()
就這進度,還說要2040年登月?往前數15年,要干的活可一點不少,載人飛船得測4次,空間站得建起來,深空測控網得鋪開,月面著陸器得驗證,宇航員出艙服還得研發……每一項都是硬骨頭,哪件都沒法糊弄。
看看中國這邊的進度,神舟飛船從1999年神舟一號,到2003年神舟五號送航天員上天,滿打滿算就用了4年。天宮空間站2021年剛開建,2022年就完成三艙組合體了。嫦娥五號2020年把月壤帶回來,嫦娥六號2024年又去月背采了樣。
![]()
這才叫技術積累,一步一步驗證可行性,穩扎穩打。印度月船三號2023年登月成功確實該夸,但那是無人探測器,可無人探測器和把活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帶回來,技術難度差了好幾個數量級。
這里要提醒一句,還有個致命問題:測控能力。印度月船三號的深空測控,嚴重依賴歐空局和NASA幫忙。載人登月對測控精度、實時性要求更高,萬一關鍵時刻美國人把信號掐了,宇航員在月球上咋辦?
中國早就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全球加深空都能覆蓋。這真不是砸錢就能解決的,得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托底才行。
![]()
全球登月賽道上,誰在玩真的?
現在能真正扛起載人登月大旗的,其實就中美兩家。先看美國這邊,阿爾忒彌斯計劃雖說進度一拖再拖,但人家的老底子還在。獵戶座飛船該測的都在測,太空發射系統火箭也已經飛過一次了。最新時間表定在2027年載人登月,雖說隔熱罩的問題讓人有點擔心,但起碼關鍵技術都擺在明面上,沒藏著掖著。
![]()
再看中國,長征十號火箭計劃2027年首飛,夢舟飛船、攬月著陸器也都在按部就班推進。2024年完成的一子級動力系統試車,驗證的都是真刀真槍的硬件,不含糊。文昌發射場的登月工位正在建,天鏈衛星早就組網完成,就連航天員的月面出艙服都在測試了。每個節點都有具體成果落地,這才叫正經的工程推進。
![]()
至于其他國家,情況就差得有點遠了。俄羅斯之前喊著2040年登月,現在因為預算問題,連超重型火箭都暫停了。日本跟印度合作搞月船五號,計劃2028年發射,但那說到底還是無人任務,跟載人登月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說白了,21世紀30年代的載人登月競賽,主角就只有中美兩家。
![]()
這場競賽比的是什么?
我們得先掰扯清楚一個事,航天工程真不是拼PPT上的參數,靠的是實打實的系統整合能力,還有多年攢下的技術積累厚度。火箭推力標得大,不代表真能順順利利飛上天;發動機裝得多,也不等于這方案就靠譜。
印度現在的問題,就是想跨越式發展,但基礎還沒打牢。載人飛船連試飛都沒搞,就開始談登月。大推力發動機連試車數據都沒有,就把方案定下來了。這真不是自信,是有點冒進了。有雄心壯志是好事,但工程規律得尊重。航天不是喊口號玩,宇航員的命,可不能用來給趕工期的政治計劃陪葬。
![]()
印度定了2040年載人登月的目標,單看時間,15年不算太短,按理說有補短板的機會。但問題在于,這15年里要補的課太多了,如果“加甘揚”載人飛行能在2027年成功,之后每年都保持高強度的發射和技術驗證,理論上2040年登月還有點可能。可了解印度航天的都知道,他們的傳統是計劃年年改,發射次次拖,這次能不能打破這個慣例,誰心里都沒底。
中國航天的經驗其實早就說明白了,登月這事兒急不得。當年美國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立項到1969年登月,只用了8年,但那是舉全國之力堆出來的結果。
![]()
中國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到現在,20年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先繞、再落、再回,把基礎打牢了,才敢說2030年前送人上月球。這節奏看著慢,實際上反而是最快的,因為每一步都走得扎實,沒走回頭路。
![]()
所以對印度這次公布的火箭參數,我們看看熱鬧就行。紙面數據再漂亮,也得落實到真真切切的硬件上才算數。等他們把240噸級發動機穩穩點著火,把宇航員送上天再平平安安接回來,那時候再坐下來聊登月的事,才叫靠譜。現在這個階段,模型歸模型,現實歸現實,完全是兩碼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