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阿姨,怎么臉色又發黃了,感覺胃脹嗎?”體檢中心里,57歲的孫阿姨又一次在醫生的叮囑下低下了頭。這幾個月,她時常覺得身上沒勁,飯量越來越小,體重也偷偷地減少。
前些天,鄰居張嬸子來看望她,還提醒:“你肝本來就虛,千萬不能多吃糯米飯,小心出大問題!”旁邊的老伴趕忙插話道:“是不是說肝不好的人,真的不能碰糯米和糯米制品?”曾經“有口福”的孫阿姨這下徹底懵了。
![]()
那么,肝不好真的和吃糯米有直接關系嗎?要想保護肝功能,還有哪些常見食物要特別小心?事實上,臨床中因飲食不當導致肝功能反復惡化的實例并不少見,一些看似健康甚至美味的食物,反而是慢性肝病人群無法承受的“隱形負擔”。
背后的真相,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簡單。有些誤區一旦犯下,甚至可能加重肝炎、加速肝硬化甚至誘發肝衰竭。
很多人以為只要少飲酒、不熬夜,肝臟就可以高枕無憂,但其實,還有更多細節值得警惕,尤其是第3個飲食習慣,大部分人都忽視了。
肝不好的人,難道真的完全不能碰糯米?許多人一聽到“肝病”就下意識地聯想到飲食清淡,甚至給自己定下一堆“黑名單”。糯米等高黏性、難消化的主食,被頻頻點名。
![]()
但真相其實沒那么絕對。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2022年專家指南明確指出,糯米本身并非肝病首要禁忌,但對于合并消化功能障礙或肝硬化、腹水、門靜脈高壓的患者來說,的確要謹慎選擇。
因為這類患者胃腸動力減弱,糯米高黏高糖,易加重胃腸負擔,誘發腹脹甚至消化不良。其實,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飲食原則總體強調“均衡營養、易消化”,而不是“什么都不能吃”。
研究證實,73%的慢性肝病患者消化系統功能減退,過量食用糯米、年糕、粽子等黏性或油膩食品,餐后2小時內腹脹、腸鳴癥狀發生率高達41.8%。
要知道,肝臟本身并沒有“直接消化食物”的功能,但卻負責全身營養物質的代謝與調配。當你出現食欲下降、惡心等癥狀時,糯米這類重口味主食,的確應該適度減少或換用易消化食材。
![]()
肝臟是人體“解毒工廠”,也是代謝調節的重要樞紐。許多食物吃下去后,如若無法被完全分解,就可能成為“肝臟負擔”。
根據北京協和醫院臨床隨訪數據,肝功能異常人群若日常飲食不加調整,6-12個月肝衰竭風險增加27.4%。在眾多飲食陷阱里,這4種食物特別容易被忽略,但對肝功能損傷影響更大。
高脂肪、油炸食品
如炸雞、油條、薯條等。攝入后不僅增加肝臟脂質代謝負擔,還容易促進脂肪肝形成。數據顯示,每天攝入油炸食物超過100g的人,脂肪肝發生率高出未食用人群近19.7%。
高鹽腌制類食品
如臘腸、咸魚、泡菜等。過多鈉鹽易導致肝硬化患者水鈉潴留、腹水及高血壓。實測發現,肝臟疾病患者攝鹽量高于正常標準時,6個月后67.8%出現血壓或腹水升高。
![]()
高糖飲料及甜點
冰淇淋、奶茶、蛋糕等。肝臟代謝葡萄糖能力有限,血糖驟升易引發胰島素抵抗和肝脂變性。已有研究指出,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風險升高11.5%,與高糖飲食密切相關。
![]()
生冷刺激性食物
如麻辣火鍋、烈酒、涼拌菜等,都會直接刺激腸胃,誘發肝區疼痛或惡心。權威數據顯示,38.6%的慢性乙肝患者食用辛辣刺激后72小時內轉氨酶出現異常波動。
合理飲食調整,讓肝臟壓力減半,這樣吃才更安全。普通肝病患者無需過度焦慮“糯米完全不能吃”,但切記要量力而行。醫學指導建議,日常搭配應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為主。
例如,蒸煮為主,減少油炸,選擇粥、面、雜糧飯等易咀嚼主食,減少粽子、年糕等難消化黏食品。
食物要做到少量多餐(每天4-6餐),每頓不過飽;烹飪采用蒸、燉、焯等方式,避免重油重鹽、辣味刺激。每周可適當加入深色蔬菜、豆制品和瘦肉類,補充優質蛋白,有助肝細胞修復。
![]()
飲水充足,每日建議1500-2000ml,增進代謝廢物排出。肝功能明顯減弱或合并并發癥者,建議咨詢臨床營養科,根據病情定制個體化飲食方案。
有研究指出,80%以上的“保肝藥物”并無確切療效,部分反而加重肝損傷風險。生活作息規律、餐食營養均衡,才是真正守護肝臟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